摘要:唐代医圣孙思邈,一生精研医道,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传世之作,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本内容纯属虚构故事,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唐代医圣孙思邈,一生精研医道,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传世之作,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他活过百岁高龄,养生之道尤为精妙。古人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万物始于春,人体阳气亦随春回大地而升发。
孙思邈曾言:"春季养生得其法,全年康健无忧虑。"
据传,他有一套春季养生十二字诀,其中尤以"守住一处阳气足"为核心奥义。
这十二字诀究竟为何?又该如何守住阳气?为何能让人百岁无忧?
长安城外,一处环绕着桃花的山谷中,药王孙思邈在此结庐而居。春日的暖阳洒在院子里,山花烂漫,草木葱茏。
这天清晨,一位中年文士拄着拐杖,艰难地攀登山路,来到孙思邈的草庐前。他面色苍白,气息微弱,显然身体不好。
"请问可是药王孙先生在此?"文士躬身行礼,却因体力不支,险些跌倒。
孙思邈正在院中整理草药,闻声抬头,见状连忙上前搀扶:
"贫道孙思邈,阁下不必多礼。看你面色不佳,气息不畅,可是身体有恙?"
文士苦笑道
:"在下李子文,乃京城教书先生。去年冬日受寒,落下病根,至今未愈。虽熬过寒冬,却总觉浑身无力,腰膝酸软,常感头晕目眩。多方求医无果,听闻药王妙手,特来求教。"
孙思邈请他入内,为他诊脉。
片刻后,孙思邈叹道:
"你这是阳气不足,春季未能随气升发。如今天时正值养生的大好时机,若能得法,不出一月便可好转。"
李子文惊喜交加:"真的吗?不知药王有何良方?"
孙思邈微笑道:
"不在药,而在养。春季养生,我有一套十二字养生诀,守之有道,可延年益寿,甚至百岁无忧。"
李子文一脸茫然:"不知这十二字诀为何?还请药王明示。"
孙思邈沉吟片刻,看了看四周,低声道:
"此乃不传之秘,非有缘人不可得闻。你既诚心求教,我可告知一二。"
小徒弟端上茶水,孙思邈示意他退下。
待四下无人,孙思邈正色道:
"春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阳气升发之势。人体有一处最为关键的部位,若能守住此处阳气,则周身阳气皆足,百病不生。"
李子文急切地问:"不知这关键部位在何处?该如何守住?"
孙思邈指着院中一株桃树道:
"你且看这桃树,春日阳气上升,枝干舒展,而后才能开花结果。人体亦然,春季阳气从一处升发,若此处受寒,阳气便难以升发周身。"
李子文恍然道:"我平日读书写字,时常伏案,确实容易感到腰背酸痛,不知可是与此有关?"
孙思邈点头道:
"正是。你常年伏案,加之冬日受寒,导致阳气受阻,无法正常升发。我这十二字诀中,有一部分专门针对这个问题。"
他从书架上取下一卷医书,翻开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人体图说:
"人体阳气的生发之源在此,若能掌握养护之法,便能事半功倍。"
李子文仔细观看,若有所思:"原来如此!那这十二字诀具体该如何实践?"
孙思邈捋着长须,目光深邃:
"十二字诀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养生理念和具体方法。我这就为你细细道来..."
正当孙思邈要说出那十二字诀时,山下传来一阵急促的铃声。原来是附近村庄有人急病,前来求医。
孙思邈对李子文说:
"我且去看看病人,你可在此稍候。待我回来,再将那十二字诀和守住阳气的具体方法详细告知你。"
李子文心中焦急,刚要摸到养生秘诀的门槛,却又被打断。
这十二字诀究竟是什么?那关键的阳气生发之处又在哪里?
如何才能守住这处阳气,达到百岁无忧的境界?带着这些疑问,李子文只能耐心等待孙思邈归来。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孙思邈处理完急症回到草庐。见李子文仍在耐心等候,不禁露出欣赏之色。
"子文先生耐心非凡,可见求学之心甚诚。"孙思邈笑着说道。
李子文恭敬地行礼:
"药王医术高明,不远千里来求教,自当耐心等候。不知那十二字诀究竟为何?"
孙思邈环顾四周,确认无人偷听后,正色道:
"我这春季养生十二字诀是:'调心静神,食豆护脾,多行晒背'。看似简单,实则玄机暗藏。"
李子文细细品味:
"'调心静神,食豆护脾,多行晒背',共十二个字,确实精妙。但不知具体该如何实践?"
孙思邈点头道:"我且为你详解。这十二字诀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各有侧重,缺一不可。"
他拉着李子文来到院子里,指着西沉的太阳说:
"春季阳气升发,最宜顺应天道。'调心静神'四字,是养生之本。春主肝,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人若心神不宁,思虑过度,则肝气郁结,阳气难以升发。"
李子文若有所思:"我常年教书,确实心神疲惫,常有焦虑之感。"
孙思邈继续道:
"每日清晨,面向东方,吐故纳新,呼吸日月之精华。再行导引之法,舒展筋骨,活动关节,使气血流通。心静则神安,神安则气顺,气顺则阳生。"
他又指着庭院中的一排豆苗:
"'食豆护脾'四字,是养生之助。春季阳气升发,脾胃功能也随之增强。豆类食物,性平味甘,入脾经,能健脾益气,助阳气升发。"
李子文好奇地问:"何种豆类最佳?如何食用?"
"春季以绿豆、赤小豆为佳,可煮汤、做羹、配米煮粥。"
孙思邈解释道,
"每日早晨空腹食用一碗豆粥,既能健脾,又能助阳。切记不可过食生冷,以免伤脾。脾为后天之本,脾健则气血生化有源,阳气自然充足。"
说到此,孙思邈的声音低沉了几分,神情也变得庄重起来:
"现在,我要告诉你最重要的四字诀:'多行晒背'。这才是春季养生的核心奥秘,也是我不轻易传授的养生心法。"
他领着李子文来到一处向阳的石凳前,指着自己的背部说:
"背为阳中之阳,乃诸阳之会。《内经》云:'背为阳,腹为阴'。人体阳气多聚于背,尤其是督脉行走之处。"
他指着李子文的背部几处穴位:
"从风府、大椎、至阳到命门,这一线上有许多重要穴位。春季每日晒背半个时辰,阳光透过这些穴位,能温通背部经络,激发体内阳气,使之升发周身。"
李子文恍然大悟:"原来晒背并非只是简单地让阳光照射背部,而是有特定的部位和方法。"
"正是。"孙思邈点头,
"最佳时间是上午九点至十一点,阳气正旺之时。取坐姿或俯卧,让阳光直射背部。同时意守命门,感受阳气从背部升发,温暖周身。"
他又补充道:
"除晒背外,还可用艾灸温通背部穴位,效果相似。若无条件晒背或艾灸,也可用双手搓热后摩擦背部,从上至下,反复三十六次,亦能温通背阳。"
李子文好奇地问:"为何独守背阳,便能阳气周身充足?"
孙思邈微笑道:
"这便是我要告诉你的核心奥秘。背部不仅有督脉行走,还是肾俞、脾俞、肝俞等重要俞穴所在。这些俞穴直接联系五脏六腑。
春季阳气初生,若能从这些穴位激发阳气,则能带动全身经络气血运行,使五脏六腑皆得春阳温煦。"
他缓缓道来: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肝主疏泄条达,调畅气机。三者联手,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背部的肾俞、脾俞、肝俞三穴,恰好联系这三大系统。守住背阳,便是同时调理这三大系统,使阳气生发有源,周流不息。"
李子文点头称是:"先生所言,与我读过的《内经》相合,果然精妙。"
孙思邈欣慰地说:
"你既有医学根基,更易理解。人体阳气足,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春季正是阳气初生之时,若能顺应春阳升发之势,调理得法,不仅能祛除冬日积寒,更能为全年健康打下基础。"
他拿出一个小瓷瓶,递给李子文:
"此乃我配制的'春阳膏',取艾叶、附子、肉桂等药材研末,加入蜂蜜调和而成。每晚睡前取少许涂抹于背部穴位,能助阳气升发。配合晒背,效果更佳。"
李子文感激地接过瓷瓶:"先生大恩,没齿难忘。"
孙思邈摆摆手:
"医者父母心,传道授业解惑,乃本分之事。记住我的十二字诀:'调心静神,食豆护脾,多行晒背'。尤其是'多行晒背'的核心,坚持行之,不出三月,你的病症定能好转。若能长期坚持,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亦非难事。"
夕阳最后的余晖照在两人身上,孙思邈的白须在光中显得格外慈祥:
"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乃养生之本。春季养阳,夏季养阴,秋季养肺,冬季养肾,四季调养不辍,自然百岁无忧。"
数月后,李子文再访药王谷,已是健步如飞,面色红润。他向孙思邈拜谢,并表示将药王的春季养生十二字诀编入教材,传授给学生,让更多人受益。
孙思邈欣慰地点头:
"道不远人,养生之法本就应该普惠众生。希望更多人能领悟'调心静神,食豆护脾,多行晒背'的精髓,守住背阳这一处,让阳气充盈周身,自然能健康长寿。"
李子文深深一拜:"先生之言,如春风化雨,滋养万物。弟子必当广为传颂,使这养生智慧世代相传。"
春风拂过药王谷,桃花纷纷扬扬,孙思邈的养生智慧,也如这春风桃花一般,散播到四面八方,滋养着无数生命,直至今日仍在指引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道路。
来源:一路迷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