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唐代(618--907)砖录(三)--《台州砖录》-临海黄瑞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4 20:08 2

摘要:右边的砖厚度为一寸六分,宽五寸,长一尺五分,左侧用正楷书写的六个字微微凸起,字径为一寸五分。这块砖出自仙居十都(今埠头镇一带),晚清时收藏在洪瞻墉手中。

愚人自译版:

咸通四年(公元863年)□记 【“通”字反文】

右边的砖厚度为一寸六分,宽五寸,长一尺五分,左侧用正楷书写的六个字微微凸起,字径为一寸五分。这块砖出自仙居十都(今埠头镇一带),晚清时收藏在洪瞻墉手中。

埠头镇

根据宋经畲砖文考略》记载:这块砖的第五个字磨损情况相同,另外卢‌洲以前有一块写着“咸通四年后六月”的砖,下面断开了,也有写作“又六月”的,出自黄岩。经过清同治辛酉年(1861)的战乱后丢失了,用《通鉴目录》来验证,这一年六月初一(6.20)为壬辰日,闰六月初一(7.20)为壬戌日。陈卧楼说:西汉太初年(前104-前101)以前,采用秦朝的历法,闰月都称为后九月,这里沿用了那个旧意。

9.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砖铭

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

右边的砖厚度为二寸三分,高度为一尺七分。左侧有五个微微凸起的正楷字,字径为一寸。出自黄岩北门外的水沟,由蔡品塘收藏。

红圈处为黄岩北门一带

根据右边依据姜恭甫赠送的拓本所做的著录。咸通(860-874)是唐懿宗的年号,总共十四年,这一年是辛卯年。

10.白云宫砖铭

白云宫

右边的砖厚度为二寸,宽七尺三分,长七寸五分。左侧“白云宫”三个字是阴文,“白”字径为七分,“云”字径为一寸二分,“宫”字径为八分,是篆隶字体。出自台州府城龙顾山,原本是江氏的物品,晚清时收藏在张氏手中。

红圈为台州府城龙顾山

这块砖如今被制成了砚台,清同治(1862-1875)初年,黄瑞的姑夫张舒士先生翘从商人手中得到了它,砚台背面有隶书铭文写道:“饱雨露,出泥沙。今艺苑,昔道家。是何根柢,试问栖霞。”

下面的跋文写道:道光十六年夏,海昌六舟上人【达受(1791—1858)】游吾郡得此砖。”,制成砚台后赠送,还留存着“白云宫”三个字,由此可以考证得知是唐代中和年间(881-885)的物品,由江河清收藏。

赤城志》记载:栖霞宫在州西北二百六十步,旧名叫白云宫。唐朝中和年间(881-885)建造,本朝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赐予现在的名称。砖的质地厚重,笔法浑厚古朴,无疑是唐朝制造的。江河清字晌林,是临海的生员,擅长书法且善于画山水,当时很有名气,事迹在《同治新志稿》中可见。如今说秋学博,就是他的孙子。秋学博说:砚台在清同治辛酉年(1861)战乱时丢失了。

弟子刘孝从并妻杨十二娘

男宗教发心造罗山塔座烧

此砖四千片下元乙丑四月八日(公元905年5月14日)

右边的砖厚度为二寸二分,宽六寸五分,上下都断开了,如今现存长度为八寸,砖面刻有阴文三行,第一行、第二行每行十一个字,第三行十三个字,用正楷书写,字径为六分。在太平县(今温岭)温岭罗山(可能为大狼山一带)出土,晚清临时收藏在洪瞻墉手中。

温峤

右边的砖是清道光年间(1821-1850)陈卧楼寻访得到的,后来归洪瞻墉所有。文字在砖的正面,刻的高度为七寸二分,宽二寸三分,总共有二十五个字,最后一行十三个字,缩写字的上下与前两行相等,笔法刚劲有力,非常像北碑砖,在文字记载中很少见。末尾写着“下元乙丑”,用阮元(1764-1849)两浙金石志》来验证:吴越崇化寺西塔基记,相当于唐朝天祐二年(905)后的第二年,那时唐朝已经灭亡了。【详细内容在下面的灵穆寺塔砖条中说明】

原文简体字版:

咸通四年砖识

咸通四年□记 【“通”字反文】

右砖厚一寸六分,广五寸,长一尺五分,左侧正书六字隐起,径一寸五分。出仙居十都,今藏洪氏。

按《砖文考略》载:此砖第五字泐同,又卢蘋洲旧有“咸通四年后六月”砖下断,亦有作又六月者,出黄岩。经辛酉寇变失去,证以《通鉴目录》,是年六月壬辰朔,闰六月壬戌朔。陈卧楼曰:汉太初以前,用秦正闰月皆云后九月,此其遗意。

咸通十二年砖识

咸通十二年

右砖厚二寸三分,高一尺七分。左侧五字隐起正书,径一寸。出黄岩北门外水沟,蔡品塘藏。

按右据姜恭甫拓赠本著录。咸通唐懿宗纪元凡十四年,是年岁在辛卯。

白云宫砖识

白云宫

右砖厚二寸,广七尺三分,长七寸五分。左侧“白云宫”三字阴文,“白”字径七分,“云”字径一寸二分,“宫”字径八分,篆隶书。出府城龙顾山,本江氏物,今藏张氏。

按砖今制为砚,同治初予姑夫张舒士先生翘得之市贾手,背有隶书铭云:饱雨露,出泥沙。今艺苑,昔道家。是何根柢,试问栖霞。下跋云:道光十六年夏,海昌六舟上人游吾郡得此砖,制砚以赠,尚留“白云宫”三字,可考知为唐中和时物,江河清藏。《赤城志》:栖霞宫在州西北二百六十步,旧名白云。唐中和中建,国朝大中祥符中赐今额。砖质凝重,笔法浑古,其为唐制无疑。江河清,字晌林,临海诸生,工书法兼善山水,甚有时名。见《同治新志稿》。今说秋学博,其孙也。学博云:砚盖辛酉寇变时失去。

罗山造塔砖题字

弟子刘孝从并妻杨十二娘

男宗教发心造罗山塔座烧

此砖四千片下元乙丑四月八日

右砖厚二寸二分,广六寸五分,上下俱断,今存长八寸,面刻阴文三行,首行、次行行十一字,三行十三字,正书径六分。出太平温岭罗山,今藏洪氏。

按右砖道光间陈卧楼访得之,后归洪氏瞻墉。文在正面,刻高七寸二分,广二寸三分,凡二十五字,末行十三字,缩写与前二行上下相等,笔法峭劲,酷似北碑砖,文中仅见也。末题“下元乙丑”证以《两浙金石志》:吴越崇化寺西塔基记,当唐天祐二年后二年,而唐亡矣。【说详下灵穆寺塔砖条】

原文繁体字版:

咸通四年甎識

咸通四年□記 【“通”字反文】

右甎厚一寸六分,廣五寸,長一尺五分,左側正書六字隱起,徑一寸五分。出仙居十都,今藏洪氏。

按《甎文攷略》載:此甎第五字泐同,又盧蘋洲舊有“咸通四年後六月”甎下斷,亦有作又六月者,出黄巖。經辛酉寇變失去,證以《通鑑目錄》,是年六月壬辰朔,閏六月壬戌朔。陳卧樓曰:漢太初以前,用秦正閏月皆云後九月,此其遺意。

咸通十二年甎識

咸通十二年

右甎厚二寸三分,高一尺七分。左側五字隱起正書,徑一寸。出黄巖北門外水溝,蔡品塘藏。

按右據姜恭甫拓贈本著錄。咸通唐懿宗紀元凡十四年,是年歲在辛卯。

白雲宫甎識

白雲宫

右甎厚二寸,廣七尺三分,長七寸五分。左側“白雲宫”三字陰文,“白”字徑七分,“雲”字徑一寸二分,“宫”字徑八分,篆隸書。出府城龍顧山,本江氏物,今藏張氏。

按甎今製爲硯,同治初予姑夫張舒士先生翹得之市賈手,背有隸書銘云:飽雨露,出泥沙。今藝苑,昔道家。是何根柢,試問栖霞。下跋云:道光十六年夏,海昌六舟上人游吾郡得此甎,製硯以贈,尙留“白雲宫”三字,可攷知爲唐中和時物,江河清藏。《赤城志》:棲霞宫在州西北二百六十步,舊名白雲。唐中和中建,國朝大中祥符中賜今額。甎質凝重,筆法渾古,其爲唐制無疑。江河清,字晌林,臨海諸生,工書法兼善山水,甚有時名。見《同治新志稿》。今説秋學博,其孫也。學博云:硯蓋辛酉寇變時失去。

羅山造塔甎題字

弟子劉孝從并妻楊十二娘

男宗敎發心造羅山塔座燒

此甎四千片下元乙丑四月八日

右甎厚二寸二分,廣六寸五分,上下俱斷,今存長八寸,面刻陰文三行,首行、次行行十一字,三行十三字,正書徑六分。出太平温嶺羅山,今藏洪氏。

按右甎道光閒陳卧樓訪得之,後歸洪氏瞻墉。文在正面,刻高七寸二分,廣二寸三分,凡二十五字,末行十三字,縮寫與前二行上下相等,筆法峭勁,酷似北碑甎,文中僅見也。末題“下元乙丑”證以《兩浙金石志》:吳越崇化寺西塔基記,當唐天祐二年後二年,而唐亡矣。【說詳下靈穆寺塔甎條】

原文附录:

来源:猫生三崽谈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