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代诗人张志和,字子同,自号“烟波钓徒”。他曾踏足仕途,历经宦海风波后,毅然卸下尘俗枷锁,归隐江湖,以山水为邻,与渔樵为伴。其诗作不尚藻饰,专写自然之趣与归隐之心,笔墨间满是空灵淡远的意境,既藏着盛唐山水诗的清逸气韵,更凝结着他对人生的通透感悟。以下三首传世之
文/古诗词
编辑、2025年9月5号
唐代诗人张志和,字子同,自号“烟波钓徒”。他曾踏足仕途,历经宦海风波后,毅然卸下尘俗枷锁,归隐江湖,以山水为邻,与渔樵为伴。其诗作不尚藻饰,专写自然之趣与归隐之心,笔墨间满是空灵淡远的意境,既藏着盛唐山水诗的清逸气韵,更凝结着他对人生的通透感悟。以下三首传世之作,便是他精神世界的最佳写照。
一、《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此作是张志和的传世绝唱,更是唐代山水词中当之无愧的翘楚。起笔两句,诗人以极简的白描,铺展一幅江南春景图:西塞山前,白鹭振翅掠过晴空,姿态轻盈如诗;山下桃花灼灼,花瓣随流水漂荡,水中鳜鱼正肥,透着春日独有的鲜活。“白”的鹭、“粉”的花、“绿”的水,色彩明丽却不艳俗;飞鸟是动,流水是动,唯有静静绽放的桃花与水底游鱼相映成趣,动静交织间,春日的生机与江南的灵秀跃然纸上。
词的后半段,视角落于江边渔者:青箬笠遮头,绿蓑衣覆身,即便斜风细雨拂面,也丝毫没有归去的打算。这渔者,正是张志和自身的化身。“不须归”三字,是全词的灵魂——并非渔者贪钓,而是他早已沉醉于这山光水色与自在心境,将功名利禄、世俗烦忧尽数抛却。没有晦涩典故,没有刻意抒情,仅用二十七个字,便写尽人与自然的相融之乐,道破超然物外的人生真意。
二、《渔父·八月九月芦花飞》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若说《渔歌子》是春日的明快,这首《渔父》则满是秋日的沉静。开篇“芦花飞”三字,点明时节——秋风起时,芦花漫天飘飞,为画面笼上一层疏朗清幽的秋意。“南谿老人”是诗人自谓,“重钓归”看似写垂钓归来的寻常,实则藏着他对渔樵生活的偏爱:即便日复一日,这份与山水相守的日子,仍是他心中至乐。
接着两句写景,堪称“诗中有画”的典范:“秋山入帘翠滴滴”,远山的苍翠透过帘隙映入眼中,鲜活得仿佛能滴下水来;“野艇倚槛云依依”,停泊的小舟旁,白云缓缓缭绕,似与小艇依依不舍。山、云、艇、人在此刻相融,画面静谧得让时光都慢了下来。而后“闲梳鹤发对斜晖”一句,更是将这份淡然推向极致——对着夕阳,慢悠悠梳理白发,不慌不忙,不叹流年,唯有岁月沉淀后的从容与安然。
末句陡然转笔,直抒胸臆:诗人直言嫌弃商山四皓“多事”,明明是避世隐士,却偏要出山为太子定夺是非,卷入朝堂纷争。这既是对隐士“出山”的不以为然,更是对自己归隐选择的坚定:比起世俗的虚名与纷扰,他更愿守着这一方山水,安享无人惊扰的清净。
三、《上巳日忆江南禊事》
黄河西绕郡城流,上巳应无祓禊游。
为忆渌江春水色,更随宵梦向吴洲。
这首诗跳出渔钓题材,以“忆旧”为题,却依旧藏着对江南山水的深切眷恋。首句“黄河西绕郡城流”,点明诗人此刻身处黄河岸边的郡城——黄河的雄浑壮阔,与江南的婉约秀美形成鲜明对比。“上巳应无祓禊游”,上巳节本是古人临水祓除、踏青游乐的日子,但在这黄河之畔,却寻不到江南禊事的热闹与雅致,字里行间藏着一丝淡淡的遗憾。
后两句转入回忆与梦境:正因为思念江南渌江的春水波光,他常常在夜里梦到自己回到了吴洲(江南旧地)。这里的“忆”,不止是忆美景,更是忆往昔——忆在江南时无拘无束、与山水相融的日子。现实中黄河边的寂寥,与梦境里江南的温馨;眼前的雄浑壮阔,与心中的婉约秀美,两两对比间,更显诗人对自在生活的执着向往。
▷结语
张志和的这三首诗,写春钓、记秋归、忆江南,题材各异,却藏着同一份精神底色——对自然的赤诚热爱,对自由的执着追寻,对世俗纷扰的彻底超脱。他不借辞藻堆砌,不凭典故炫技,仅以真心为笔,将山水之美、渔樵之趣、归隐之闲凝于字句间。读他的诗,仿佛能看见那个“烟波钓徒”:春日里,他在斜风细雨中垂钓忘归;秋日里,他对着夕阳梳理白发;夜深时,他在梦里回到江南的春水之畔。
这份与山水共生的淡然,不仅是盛唐文人精神世界的一抹亮色,更像一缕清风,穿越千年岁月,仍能拂去现代人心中的喧嚣——当我们在尘世中奔波疲惫时,读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便总能想起,世间原有这样一种活法:以山水为家,以心为舟,便可在烟波间,寻得永恒的安宁。
图片来源,AI制作!
来源:奇幻苹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