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很生气,下狠心出重手整治乱收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4 06:17 1

摘要:3月21日,由国务院总理李强负责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的建立健全相关举措进行了研究。

中央很生气,下狠心出重手整治乱收费

原创 马江博

凡不在清单之列的,一概不许收费,若有违规收费的情况,则一律取消。

3月21日,由国务院总理李强负责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的建立健全相关举措进行了研究。

周末的这一消息,隐匿于各类国际大事之间,然而,对于国内的中小企业来说,这却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事情。

我们晓得,涉企收费主要涵盖以下四种类型:

行政事业性收费乃是由政府部门所收取的,其用途在于对公共服务成本予以补偿。

政府性基金专门被用于对公共事业发展提供支持。

3. 经营服务性收费:由企业提供有偿服务收取,如中介服务、技术服务等。

行业协会商会所收取的费用涵盖会费、评比表彰费、培训费等方面。

但是,一直以来,涉企收费如同“隐形账单”,看似不起眼却暗藏玄机:各路大神,似乎都可以伸手收费,甚至是乱收费,弄得企业苦不堪言。

简单总结,乱收费大概包括如下类型,也有人戏为企业头顶的“三座大山” :

行政审批存在“乱设名目”的情况:项目数量众多并且缺乏透明度,涉及企业的收费项目较为分散,企业很难全面知悉,有乱设名目、隐性收费之类的问题。

2.违规的设立与执行状况为:普遍存在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就设立收费项目,以及擅自扩大征收范围或者提高征收标准的行为。

3. 权力的不当使用与强制收费:中介组织借助行政职能来强制提供服务并收取费用,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单位利用评比达标、职业资格认定等方式变相收取费用。

这类乱象,并非个例,而是蔓延全国。

比如,关于行政事业性收费违规,我们就查询到不少公开案例:江苏省某市民防局在2017—2018年向医疗机构违规收取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21.94万元,而该费用早在2014年已明确免征。

河南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将电梯年检费从政府定价的200-300元/台提高至300元/台,2018—2019年多收351万元。

内蒙古有一家排水公司,以“安装材料费”为幌子,强行售卖阀门,在2019年至2021年期间违规收取费用达24.84万元。

再如,行业协会与中介机构乱收费 ,就有广东省东莞市道路运输事务中心联合协会举办安全培训,要求企业参加并收取350元/人培训费,2019年违规收费7.38万元。

武汉市机动车检验协会2017—2018年新增“PDA拍照费”和“信息采集输送费”,29家机构多收1000余万元。

而转嫁政府应承担的费用 ,也不鲜见:内蒙古某市公安局通过企业向旅馆业转嫁治安系统维护费,2018—2019年收取322.5万元。江苏省某市环保局将本应由政府支付的环评服务费转嫁给申请企业。

在公用事业与交通范畴,乱收费现象同样十分严重。有一个大城市的机场,在桥载设备操作费方面存在重复收取的情况,金额高达2790万元;航空油料公司自行设立项目,收取诸如燃油保管费、出车费等费用,数额达65万元。

某铁路局在货车修理费的收取上超出标准达150万元,并且以“技术服务费”的名义收取了已经被取消的过轨检查费,数额为920万元。

一些地方,五花八门的摊派与隐性收费,更是屡见不鲜:江苏省某市以“河豚节”名义向企业摊派4200万元,通过拉赞助等方式筹集资金。河北省某县乡镇以“保洁费”名义向村集体摊派1434万元,部分未入账。

这些案例表明,乱收费的形式有继续收取消费项目、私自抬高价格、强行捆绑服务、转移费用、摊派赞助等,涉及行政、交通、公用事业等诸多领域。

涉企乱收费就像“市场中的‘绊脚石’”,存在明目张胆的强行征收情况,也有隐蔽的借机收费现象。企业宛如“在迷阵里寻出路”,稍不注意就会被“算计”。

这就直接使得企业的负担变得过重,经营成本有所增加,发展活力受到制约。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将对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在权力和垄断的双重压迫下,腐败与权力寻租现象会滋生,乱收费成了权力变现的“便捷通道”。

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中小微企业生存困难,乱收费会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治理涉企收费,显然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正如会议开宗明义所指出:加强涉企收费监管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

既然问题这么严重,国家高层怎么治理?

事实上,早在2023年12月12日的时候,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便已经发布了《涉企收费违法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在去年10月14日举办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罗文表明,正在积极推进该处理办法的出台工作。

而在该办法没有正式实施之前,国家也开始下重手治理,但基本上,还是以专项行动整治为主。

例如:

查处违规行为:2024年查处涉企违规收费案件3042件,退还企业13.6亿元。

清理不合理政策:对存量收费政策进行审查,取消或调整不合规项目。

多部门联合行动:市场监管、财政、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协同打击乱收费。

但很显然,此类行动模式,还需通过长效机制巩固成效。

昨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最新部署,则是直指企业痛点,着力长远解决问题根源。

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次的整个治理逻辑是:通过“清单晒账”“全程监控”“社会共治”等组合拳,既斩断乱收费“黑手”,又优化政策设计,实现从“治标”到“治本”的跨越。

坚持问题导向、防治并举、标本兼治,本次会议提出的长效机制要点包括:

1. 目录清单制度:所有收费项目纳入清单并公开,清单外一律不得收费,从源头杜绝乱收费,依法依规对存量涉企收费政策进行清理。

2. 全过程监管:聚焦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垄断企业等主体,强化审批、收费、服务全流程监督。

3. 常态化的监测与评估:构建收费哨点监测、企业问卷调查之类的机制,以便及时察觉与处理问题。

4. 源头治理与追责:对违规收费项目“零容忍”,取消无依据项目,严惩擅自提标扩围行为。对确有必要新出台的涉企收费政策,要加强合法性、公平性以及社会预期影响等方面的审核。

5. 社会共治:拓宽投诉举报渠道,鼓励企业、公众参与监督,形成协同治理格局。

涉企收费以往的整治大多采用“运动战”的方式,这仅仅是“治标”之举。现今,国务院打出“制度+科技+共治”的组合拳,这相当于阵地战,能够“治本”。

未来,当企业不再为“隐形账单”头疼,市场活力才会充分释放,中国经济航船也将行稳致远。

清单并非终点所在,而是企业轻装上阵的起点。

来源:极速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