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回应风波:一句“闭嘴”照出多少网络杠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7 04:48 1

摘要:事情起因并不复杂。莫言在一次文化交流活动中,被问及如何看待网上对他及其作品的持续争议。这位年近七旬的作家沉默片刻,然后平静却坚定地说:“对于那些充满恶意的误解,我的回应只有三个字:请闭嘴。”

莫言一句“闭嘴”,炸出多少网络魑魅魍魉?

莫言又上热搜了。这次不是因为新书出版,也不是因为文学演讲,而是对着网络杠精们说了一句:“请闭嘴!”

事情起因并不复杂。莫言在一次文化交流活动中,被问及如何看待网上对他及其作品的持续争议。这位年近七旬的作家沉默片刻,然后平静却坚定地说:“对于那些充满恶意的误解,我的回应只有三个字:请闭嘴。”

一石激起千层浪。

就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竟然又在网上掀起新一轮骂战。有人赞他“终于硬气”,有人骂他“失了风度”,更有甚者,揪住这二字大做文章,仿佛抓住了什么了不得的把柄。

这让我想起《西游记》里的经典桥段:孙大圣用金箍棒画了个圈,妖魔鬼怪便再不敢近身。莫言这句“闭嘴”,何尝不是画了这样一个圈?可笑的是,偏偏就有那么多魑魅魍魉争相往前凑,非要显形不可。

网络杠精有三宝:断章、取义、扣帽早

仔细看看那些抨击莫言的言论,套路可谓惊人一致。

先是“断章取义”。明明莫言说的是“对于充满恶意的误解”,有人偏偏只截取“请闭嘴”三字,塑造出一个“霸道文人”的形象。这手法,与当年故意截取鲁迅文章片段如出一辙。

再是“上纲上线”。不过二字之言,竟能被解读出“压制言论自由”、“文人相轻”、“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十几种罪名。照这个标准,恐怕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犯罪数十次了。

最后是“人格攻击”。既然在观点上找不到破绽,就直接攻击其人:“诺贝尔奖得主就这气度?”“老了糊涂了”“江郎才尽刷存在感”...键盘侠们从不就事论事,总是“对人不对事”。

这套“组合拳”下来,就算你是得道高僧,也能给你说成江湖骗子。

为何总跟莫言过不去?

有个现象很有意思:莫言获诺奖已近十年,争议却从未停止。为何有些人总跟莫言过不去?

表面看是观点分歧,深层看却是“话语权”之争。

在杠精们的逻辑里:“你是名人,我是小人物;你说什么都有影响力,我说什么都没人听——所以我就要骂你,你还不能还嘴,还嘴就是仗势欺人。”

这种“我弱我有理”的心态,成了网络暴力的最佳护身符。

还记得《水浒传》里的牛二么?明明是个泼皮无赖,偏要纠缠杨志卖刀,最后自取其辱。当今网络上的某些“牛二”,本事不大,嗓门不小,专找有名气的人碰瓷,指望着碰碎一块瓷片好拿去卖钱。

“闭嘴”二字,照出多少妖魔鬼怪

莫言这声“闭嘴”,妙就妙在像一面照妖镜,让网络上的妖魔鬼怪现了原形。

第一种是“专业杠精”。他们的信条是“为反对而反对”,无论你说什么,他都能找到角度抬杠。你说文学要反映现实,他骂你“抹黑”;你说文学要艺术加工,他骂你“洗白”。总之你的立场永远都是错的,只有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第二种是“碎片阅读大师”。他们可能连莫言的一本书都没读完过,却能够对着一段被裁剪的视频金句,洋洋洒洒写下千字批判文章。问起具体细节,一概不知,但“总体感觉就是有问题”。

第三种是“动机揣测专家”。他们不分析观点本身,而是专门研究“你为什么要说这句话”。“肯定是为新书炒作”、“肯定是江郎才尽刷存在感”、“肯定是背后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在他们眼里,每个人做每件事都是处心积虑、深谋远虑。

为何我们不能好好说话?

中国人向来推崇“君子之争”,讲究“和而不同”。但到了网络上,为什么就变成了“小人之闹”,只剩下“同而不和”?

因为现实社会中,我们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而在网络上,戴着面具的狂欢几乎零成本。

更可怕的是,这种杠精文化正在侵蚀我们正常的交流空间。当理性讨论被情绪宣泄取代,当观点交锋变为人身攻击,最终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难怪有人说:与杠精争论,就像和猪在泥地里摔跤,弄一身泥不说,猪还特别享受这个过程。

莫言们该如何应对?

面对无休止的网络杠精,名人该如何应对?

莫言选择的是“请闭嘴”。余华的选择是幽默化解,在被问及如何看待总被拿来与莫言比较时,他笑称:“莫言是我哥哥,我是他弟弟。”阎连科的选择则是继续写作,用更多作品说话。

每种方式都有其智慧。但核心是一致的:不与杠精纠缠,不降低自己的层次。

《论语》有云:“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意思是不要和讲不通道理的人浪费口舌,否则就是失言。莫言的“请闭嘴”,看似直白,实则深得古人智慧。

我们的网络环境该如何改善?

要改善网络环境,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平台方需要完善机制,让恶意攻击者付出代价,而非单纯追求流量;名人大家需要珍视话语权,既不委曲求全,也不以暴制暴;而我们每个普通网民,则要守住底线,不参与恶意炒作,不传播断章取义。

记住: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与网络杠精纠缠太久,你也可能变成他们中的一员。

莫言这声“闭嘴”,不是说给所有批评者听的,而是专门说给那些充满恶意的人听的。如果我们能分清批评与杠精的区别,网络环境也许会清明许多。

最后想起一个经典故事:苏轼与佛印禅师坐禅。苏轼问:“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像佛。”苏轼却说:“我看你像坨屎。”事后得意地告诉苏小妹,却被妹妹一句话点醒:“心中有佛,所见皆佛;心中有屎,所见皆屎。”

看来在网络世界里,到处都是“心中有屎”的人,所以看什么都是屎。

各位不妨问问自己:当你上网时,你带着的是什么?

来源:娱乐真行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