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此同时,AI 还在不断向外蔓延:它改变了我们的写作方式,我们的绘画方式,我们的拍摄方式……所有我们可以称之为“内容”的东西,在这个AI浪潮里,都处于某种“被取代”的焦灼中。
AI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广度,回应着人类的好奇心,改变了我们为问题寻找答案的方式。
2024 年 9 月,谷歌公布了一个数据:自己的搜索引擎全球市场份额十年来首次跌落到 90%以下。显然这只是一个开始。
当DeepSeek用免费和开源的方式,让大模型以一个极其迅猛的速度大规模普及之后,传统搜索引擎不可避免地走到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尾声。
与此同时,AI 还在不断向外蔓延:它改变了我们的写作方式,我们的绘画方式,我们的拍摄方式……所有我们可以称之为“内容”的东西,在这个AI浪潮里,都处于某种“被取代”的焦灼中。
然而,3 月 26 日晚间,作为一个以问答形式为主的内容社区,知乎却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财报——在躬身涌入 AI 浪潮之后,2024 年第四季度,知乎实现了上市以来首次单季度盈利,净利润8640万元,经调整净利润9710万元。
用自然语言再把这个财务数据读一遍就是:AI 不仅没有杀死知乎,而且让知乎终于赢了一次。
作为一个拥有海量优质用户和专业内容的UGC社区,知乎的盈利路径其实也回应了当下至关重要的一个命题:
在AI 强大的智力面前,人类依然也必然会继续从事内容的创造。我们只是需要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用户生产内容”这件事的意义。
知乎的盈利,是在一个结构性变化中实现的:过去三十年里,总是在为获取信息而烦恼的人们,一夜之间突然发现,甄别信息的可靠变成了更重要也更艰难的事情。
GPT-4o 新上线的图片编辑功能引发了全网的“二次创作”热潮,所有我们熟悉的画面,都在这两天的时间里被批量地“吉卜力风格化”了。
图片来源:AGI Hunt
推特上一位名为 teej 的 AI 使用者,火速开发了一款把图像转成吉卜力风格的 APP。不到一天,他再次发帖指责吉卜力给自己发律师函警告。但事件发酵后,人们很快发现这是 teej 的自导自演。
这和布拉德·皮特本人并没有骗过法国女粉丝、元彬也并没有给金赛纶买过冰淇淋一样,都是创新快速扩散的世界里 AI 生成的多如牛毛的假新闻之一。
这些已经可以在几秒时间内快速生成的虚假信息和大模型至今都没有完全解决的幻觉,共同构成赛博生活的新疲惫:在AI批量生产的冗余和幻觉里,可靠的高质量信息以一种来不及辨认的速度被快速稀释,对抗信息失真变成了一件没有尽头的事情。
正如知乎CEO 周源在业绩电话会上回应知乎不会被 AI 取代时说的那样: AIGC的泛滥和 AI 幻觉,让可信的内容和环境变成了用户的刚需。
2019 年,北京鲁迅博物馆上线了一个鲁迅全编在线检索系统,因为我们需要一个鲁迅研究专家,来告诉我们“鲁迅先生没有说过这些话”;2025 年,我们需要一个涵盖社会生活几乎方方面面的专家网络,来告诉我们“AI生成的有些内容是假的”。
一直在围绕专家网络和优质内容打造内容生态的知乎,扮演的正是这样的一个角色。甚至可以说,知乎是中文互联网少数形成了可信环境的公开内容平台,以至于几乎所有AI大模型们都不约而同地给知乎内容以权重来提升生成内容的质量。
你可以在“为什么许多国外品牌以创始人名字命名我们觉得高大上,而中国品牌以创始人命名却难接受?”的知乎提问下面,找到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小米汽车创始人雷军的现身说法。
与此同时,如果今天有人把类似的问题输入到AI Chatbot的对话框,知乎的这些问答链接依然是绕不过去的索引源。
垂直领域里的头部专家、学者、企业家都在知乎参与创作和互动,这些高质量的内容天然具有极长的生命周期和复用性,最终帮助知乎沉淀下优质、专业的内容氛围,形成了这个平台极高的内容可信度。
2024 年四季度,知乎用继续保持增长的内容创作量告诉市场,AI时代仍然有 8140 万月活用户需要在知乎上或是表达自己或是寻找答案;与此同时, 17.62 亿人民币的订阅收入占据知乎 2024 年总营收的近半壁江山,则告诉市场另一件事:
用户付费在国内可能的确是一条并不性感的赛道,但用户终究愿意为一个可信任的内容社区付费。
很大程度上,这种社区气质来源于知乎的主动选择。
在用户规模和用户质量两个目标维度上,知乎过去总是因为倾向于用户质量,而在审美挑剔的用户和商业导向的资本市场之间遭受两头夹击。但保证高质量内容语料的持续生产、维护知乎核心用户的体验、围绕高价值用户做深度运营的战略选择,终是让知乎成为了当下极其稀缺的内容供给平台。
AI 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在对它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惊叹里,陷入某种虚无——人类的学习速度似乎太慢了,大脑算力似乎太少了,专业似乎随时会被解构,专家似乎变得极其廉价。
但随着AI的普及,人们在学习它、使用它,然后开始真正认识它也认识自己的过程里,逐渐建立起的并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而是一种协作关系:AI 满足了我们对作答数量的要求,却不能真正解决答案质量的问题,因为我们最终还是会把“可靠”建立在对另一群人类的信任上。
AI 迭代再多的版本都是为人类找答案,而写出那些答案、那些“索引”的始终是人类自己。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一个人此生可能拥有的最大知识储备,很大程度上和他与国家图书馆之间的物理距离成反比;在 AI 出现之前,一个人对某个专业领域的学习速度,被他的双语检索能力和学术人脉资源所框定。
而当 AI可以深入到自然语言里,帮助更多的非专业读者缩短长篇阅读时间、释义复杂学术名词时,越是优质的内容就越会以更高的效率、更多的触点,涌向更多的人。
用周源的话说:“AI要给最优质的用户,最专业的头部内容加杠杆,才能得到最好的答案。那么,流量就会逐渐集中于最优质的内容。”
实际上,知乎沉淀下来的“可信内容社区”也正在成为这个飞轮里越发关键的一环。
2 月初接入满血版 Deepseek R1 的知乎直答在过去几天进行了一次重大更新。新版本合并了“通用搜索”与“专业搜索”,用户一键即可调取全网信息、知乎社区内容、论文库及个人知识库。同时,支持搜索结果直接溯源至知乎答主的真实创作,降低了AIGC 常见的幻觉问题,提升了生成内容的专业性与可信度。
这意味着知乎在AI 应用层面已经实现自己的一条差异化路径——本不是搜索引擎的知乎,通过对 AI大模型的“自适应改造”将站内超7700万创作者、8.7亿条的专业内容讨论与站外专业内容形成联动,为用户提供了一个高度可信任的 AI 搜索工具。
知乎直答的壁垒实则在于,越是知乎的深度使用者,就越是对站内的头部用户、优质内容有长期积累,个人知识库和知乎收藏夹的内容越丰富,对知乎直答的信任度就越高,用户的迁移成本也就更高。
换句话说,通过 AI 技术,知乎将 UGC社区内沉淀下来的海量知识资产、社区外高质量的专业内容与用户常年的个性化使用偏好融合在了一起,重构了AI 时代的用户黏性。
从去年 6 月正式上线至今,知乎直答的月活用户已经从百万增长到了千万量级。与此同时,账上超过 48 亿的现金也意味着知乎还可以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不仅用 AI 找到答案,更找到答案背后的人。
人们的确可以用任何大模型来解答一切问题,但知乎能够真正“共情”它的深度使用者,为他们提供一个理性上信得过、感性上听得进的答案。
因为 AI 越强大,“活人感”就越珍贵。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下,我们可以轻松地找到太多的信息、太多的观点、太多的妙语连珠,于是我们反而只想回到熟悉的世界里寻找一些安全感,听信任的人说那么几句真正让我们觉得可靠的话。
从用户行为上看,人也正是所有商业产生信任的基础——近50%用户在阅读知乎产品推荐后转换成消费,头部用户专业内容的转化效果也让知乎成为家电、消费电子等消费品的重要营销阵地。
因此,知乎+AI 的探索也让书写答案的创作者不用再担心自己被取代——AI 是给自己的专业加了被更多用户、更多场景链接的杠杆,高频的调用最终能让创作者更好地实现“创作-分发-激励”的正向循环。
1896 年, 卢米埃兄弟在法国里昂的地下室播放了电影《火车进站》。第一次看到电影的人们对火车直冲而来的画面感到恐惧,批评家们也认为这种形式会传播虚假信息,尤其是其逼真性可能混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
然而,这并没有阻挡电影史的波澜壮阔。100 多年后,杨德昌在自己的作品《一一》里借角色说道:“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至少三倍。”
某种意义上,在算法分发一切的时代里, AI 是一台拥有智力的摄影机,但并不是电影本身。AI不但不会杀死内容,还延长了高质量内容的寿命。
利用 AI,让自己成为垂直领域专家;或是通过 AI,为自己的好奇心找到最可靠的解答者,是技术发展赋予我们的信息解药。
今年年初,知乎发起了第三次“互联网十问”。
第一次在 2012 年,彼时中国第一大上网终端易主,智能手机首次超过 PC,十问之一是马化腾的提问:“下一个十年,互联网升级的大致方向在哪里?”
第二次在 2018 年,AlphaGo 在全球围棋爱好者和科技从业者的注视下先后打败李世石和柯洁,香港科技大学杨强教授问道:“机器的智能和人类的智能有什么重要区别?”
七年之后,AI 闯进所有人的现实,大模型成为互联网史上用户增长最快的产品,人形机器人也走出实验室走出工厂,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学者马家辉提问:“互联网的开放精神是否正在消失?如何重建数字时代的公共讨论空间?”
与那些一到年末就例行公事的定期报告不同,知乎的“互联网十问”并不按照地球公转的尺度来发问,而只在少数时代变革的节点上发声。特定的“时间选择”,源于知乎对“高质量”的坚持:比起曝光的频率,出现的时间、提出的问题,才更能代表人类前进的方向。
如今,这个一直在发出时代先声、记录时代轨迹的互联网内容平台,也终于等到了它的时代。
来源:远川投资评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