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人有钱没钱,一眼就能看出:没钱的人,大多有这5个穷习惯,十点读书,16分钟
原创十点微微十点读书
2025年09月06日 18:31山东
十点读书雅君
,
将在09月09日 19:00 直播
预约
响午秋季上新|回归经典,舒适好鞋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素年锦时朗读音频
女人有钱没钱,一眼就能看出:没钱的人,大多有这5个穷习惯,十点读书,16分钟
前段时间看到一段话:
一个人20岁没钱很正常,30岁没钱可能是家境不好,40岁没钱,只能自己找原因了。
好像确实如此。
人生大多时候,“没钱”都是阶段性的必然。
是经济基础尚未稳固,是原生家庭托举有限,亦或是事业方向出了问题。
唯有中年,经历了至少10年的职场打拼,生活逐渐稳定,倘若仍然囊中羞涩,似乎说不过去。
想找原因,有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有自身的性格在作祟。
可能是在年轻时盲目追求短期利益,频繁更换工作,导致技能积累不足,错过了职业发展的黄金期;
也可能是过于依赖单一收入来源,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行业遇冷,便陷入经济困境。
正如此,中年时期的钱包状态,其实是一面镜子,映射出过去的选择、习惯和对未来的准备是否足够充分。
而对于女性来说,中年更是“容易变穷”的人生阶段。
无论多努力,都未必能摆脱穷习惯,进而积累财富。
因为事实恰恰相反,女人越忙,越没钱。
电视剧《六姊妹》里,“长姐”何家丽的遭遇一直让观众心有戚戚。
因为父亲早逝,家中重男轻女却没有一个男孩,何家丽早早地扛起了这个家。
和丈夫一起照顾母亲、奶奶,操心妹妹们的前程、婚恋大事。
帮了老二帮老三,顾了娘家顾不上小家。
被不赚钱的事情消耗精力,让她始终困在生活的琐事里。
倘若家人感恩,她还能在人情上落着好。
但“管家三年,猫狗都嫌”。
何家丽的付出没有换来感激,反而让身边的人觉得理所当然。
等到忙完所有妹妹的人生大事,小妹何家喜反过来为了老房子,将她赶出家门时,何家丽多年的忙碌,只落得和丈夫一起掏空家底分家另住。
普通人的钱,本质就是时间。
许多人却如何家丽一般,几乎将时间都花在了那些无法产生经济回报的事情上。
忙于把家庭、亲友的需求放在首位,忙于牺牲自己的职业发展和财务规划,忙于完成别人交代但并不重要的事情。
忙于做好母亲、妻子、女儿。
最后逐渐远离了能够创造财富的核心领域。
然而,只有懂得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才能真正实现财富的积累和个人价值的提升。
想要摆脱“忙而无钱”的困境,唯有先从认知上做出转变:
明确哪些事情真正值得投入,哪些只是徒劳的消耗;
审视自己的时间分配和人生优先级,尝试将一部分精力投入到“离钱近”的事情上。
等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明白:
学会为自己设定边界,在帮助他人之前先确保自身的基础稳固,是一种智慧,而非自私。
博主@Catty F讲述了一个故事。
她的公公婆婆省了一辈子,婆婆过得更是节俭。
坐几公里的车去菜市场买菜,家里攒满瓶瓶罐罐和纸盒子等着卖破烂。
为了省钱可以不计较投入,自己从头做起。
然而,即便是这样忙忙碌碌几十年,也没有攒下多少存款。
原因有三。
一是花时间想省钱的事。
总在想能从哪里省下钱,比如自己亲手做饺子鱼丸面点,省下买现成的钱;比如货比三家买便宜的好货,能做公交就绝不打车。
但省下的钱,往往耗费了自己的时间精力。
换句话说,这钱是用自己的时间精力换来的。
二是省钱的过程花了更多的钱。
因为价廉而买回来的电器常常坏得快,修修补补又是一笔开销。等到实在无法使用,再买新的,继续重复这个过程。
整体算起来,反而花得更多,甚至公婆的生活费支出也没有比别人更少。
最后是习惯了省钱,也不需要赚钱了。
每天琢磨的是如何减少开支,而不是如何增加收入。
每天习惯的是几块钱的柴米油盐,而不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看似在省钱,实则被困在了一个低效的循环中。
作家苏岑说:
钱这东西,能赚会花的女人才最有福气。
脑子里装满了省钱的事,钱包里就会装满花钱的事。
与其执着于省下每一分钱,不如想想如何花好这一分钱。
说白了,省钱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聪明的人懂得区分哪些地方该省,哪些地方必须花;
知道什么时候要想着省,更清楚什么时候要想着赚。
中年以后面临的第一道“穷关”,往往不是钱包发出的缺钱信号。
而是身体发出的“罢工警告”。
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人为了保住工作,为了获取更多收入,过度消耗自己的身体和精神。
可能接下太多工作,白天忙完主业,晚上还要兼职;
或者为了赶项目进度,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
甚至忽略了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病小痛,以为是工作太久得来的脊椎病、腰间盘。
实际可能是心梗、脂肪肝、脑干出血……
一个人上班上久了,总会不得不认清一个事实:
钱未必变多,但心理会垮,身体也会发出警报。
等到身体亮起红灯,医疗费用、康复成本以及因病停工带来的经济损失,往往会抵消甚至超过之前拼命攒下的那些微薄收入。
更糟糕的是,治好了身体,未必能回到原先的工作环境,可能还会陷入更深的经济困境。
因为不是挣钱就能养人,有些钱并不养人。
挣能养人的钱才能让生活实现正向循环。
所以,与其用健康换金钱,再用金钱换健康,不如在年轻时就学会平衡:
既关注收入的增长,也注重身体的保养。
很认同博主@胖虎堂的一段话:
你的钱,是用你掉了的头发,你黑了的眼圈,你日渐干枯的皮肤,你肉眼可见的衰老,你不停消耗的气血,你不断衰竭的肾精,去换取的。
你是在拼肝,拼血,拼身体。你不是在赚钱,你是在用身体换钱。
任何职场,都不值得你拼命。
趁周末好好休息吧。
懂得适可而止,也是一种智慧。
说到底,中年人的富有不仅是账户上的数字,更是拥有一个能够享受生活的好身体。
@三联文化周刊的一篇文章中,讲述了对“穷朋友”的困扰。
网友@无它住在热门旅游城市,常有朋友来旅游时去她家做客。
如果工作忙,她会抽空在朋友来时一起聚餐请吃两顿饭。
如果不忙,她则会和朋友相约游玩几个景点,争取相处的时间。
但慢慢地她发现,接待朋友成为了她的经济负担。
有一个朋友喜欢“穷游”,在外旅游时省吃俭用。
不想在社交中被认为斤斤计较的她,只好承担起了朋友的旅行计划。
结果便是,朋友负责“游”,她负责“穷”。
或许是因为她的大方,好几个朋友开始和她“不分你我”。
提起品尝当地的美食,她要做攻略,看评分;
说起好玩的景点,她要提前订门票。
找借口推脱对方住在家里,就会在聚餐时听到对方三句话不离一个“穷”字。
说酒店太贵,上次找谁谁谁玩都是住她家里;
说未来规划,便抱怨自己现在连饭都吃不饱了。
没有谈笑尽欢,只有彼此对彼此的暗示和猜测。
真正的人脉,从来不是靠单方面的牺牲维系的。
它需要彼此的尊重、平等的互动,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共同成长。
而低质量的社交,不仅会消耗时间和金钱,还会让人背负无形的心理压力:
远了伤感情,近了伤钱。
只会索取、从不给予的关系,最终只会让人“穷忙”的恶性循环。
与其沉浸在这种低质量的社交中,不如学会独处,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自我提升上。
毕竟,人脉的本质是资源交换,而自身价值才是吸引优质关系的核心。
有用的社交,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你能为别人提供多少价值。
中年以后,精简社交。
你会发现,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把它们花费在哪里,收获就会在哪里。
今年6月,55岁的张计玲读完了本科。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她常常被人看不起,后来连续三战高考的失败,也从“别人家的孩子”成为了他人嘴里的笑话。
考不上丢人,晚婚丢人,两个人用“破烂”拼凑起一个家,还是丢人。
很长一段时间,张计玲没有所谓的人生翻盘。
从保洁,到陪读妈妈,靠着捡垃圾、摆5元理发摊位、冬天高空作业擦窗户,她过着平平无奇的生活。
被困住的感觉持续了张计玲的半个辈子。
但她没有就此设限。
儿子读到高中时,她发现儿子试卷上的题目她都会做,由此萌发了高考的想法。
15块钱的东西会砍价到10块钱,但3万块的补习费用花在最想做的事情上,她觉得值得。
30平的家靠捡垃圾养出了两个大学生。
51岁的年纪,张计玲拾起了自己的大学梦。
4个月考研过线,毕业时被评为优秀毕业生。
很多时候,人们习惯于用年龄、身份或者环境来限制自己,认为“我做不到”“我不配拥有更好的生活”。
然而,真正阻碍一个人前进的,往往不是现实的困难,而是内心的枷锁。那些看似合理的理由,其实不过是逃避行动的借口。
设限下的人生,越想行动,就越自卑。
对于很多女性来说,中年可能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时期,但同时也是重新审视自我、突破局限的关键阶段。
倘若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那么无论起点如何,都有可能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与其忙于设限,不如学会打开自己,拥抱更多的可能性。
毕竟,人生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外界的标准,而在于是否活出了真实的自我。
生活,从来不会亏待那些心怀希望并愿意付出行动的人。
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写:
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她就越是富有。
真正能够改变现状的,不是外界的评价,不是你拥有了多少,而是内心的力量。
缺爱的时候,先学会爱自己;
缺钱的时候,就勇敢去挣。
打破这些内在的枷锁,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
事实上,挣钱不仅是一种生存技能,更是一种治愈方式。
点个
吧,当你通过努力获得经济独立时,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焦虑不安的问题,其实都有解决的办法。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