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不动就“氪金”!陪爬陪练爆火背后:情绪买单,行业亟待规范化 | 网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4 21:54 3

摘要:今年4月起,“26岁小伙泰山陪爬1年赚30多万”“泰山陪爬小伙2天挣了近2000元”等诸多词条频频登上热搜。“陪爬”收入暴增的背后,是年轻人对“情绪搭子”与“专业向导”双重需求的叠加爆发。读特新闻记者发现,“陪伴经济”正从登山场景向多元赛道裂变。与此同时,法律

“月入近2万,订单排到7月底!”近日,“泰山陪爬”又小火了一把,刚进入陪爬行业的小刘向读特新闻记者谈起近期规划。

今年4月起,“26岁小伙泰山陪爬1年赚30多万”“泰山陪爬小伙2天挣了近2000元”等诸多词条频频登上热搜。“陪爬”收入暴增的背后,是年轻人对“情绪搭子”与“专业向导”双重需求的叠加爆发。读特新闻记者发现,“陪伴经济”正从登山场景向多元赛道裂变。与此同时,法律人士提到,此类服务亦存在一定风险。

订单排到两月后!“泰山陪爬”也“内卷”

一个月前,“00 后”小刘刚结束上一份工作,在泰山附近租下一间一居室,正式踏入“陪爬”行业。他告诉记者,自己自幼习武,也是一名户外运动爱好者,体力向来不错,从泰山山脚爬到山顶,大概需要 6-7 个小时。“爬一趟就像刚开启一场运动热身,不过现在频繁爬山,我会戴上护膝好好养护膝盖。”

小刘的社交账号截图。

如今的小刘,每日穿梭于泰山山脚与山顶之间,与形形色色的顾客结伴而行。当被问及为何会选择成为一名全职“陪爬”时,小刘陷入回忆,几个月前,他在一家知名连锁餐厅工作,每天工作长达14个小时,身心俱疲。“有一次被顾客骂到几近崩溃,刷手机时偶然看到陪爬的帖子,突然觉得这或许是个新方向。”如今,他背着 20 斤重的背包,日均攀爬 7 小时,同时运营自己的社交平台账号。据其估算,“如果每天接一个陪爬泰山的订单,一个月的收益大概在1.8万至2万左右。”

“做自己擅长的事,并且很自由。”小刘如此评价当下的职业,陪爬的主要职责在于给顾客讲解泰山行程,并全程保障他们的安全。泰山十八盘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很多人走到这儿容易崴脚。”小刘说,“我会提前提醒顾客把重心往前压,同时把他们身上背的重物都放进我包里。然后左右搀扶,帮助他们抵达山顶,再陪同下山,这样工作才算完成。”

小刘提到,每次陪爬都会随身携带“急救包”,里面装着创可贴、碘伏、云南白药等各类急救药品。让顾客安心的,不仅是急救包,还有他在前一份工作中积累的急救知识,以及在爬山过程中给予的情绪支持。“要是遇到爬到一半想放弃的顾客,我会不断鼓励他们。”

如今,在社交平台搜索“泰山陪爬”,小刘的社交账号已进入前十。小刘告诉记者,这也是顾客选择“陪爬者”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小刘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个人简介。

“暑假快到了,到时肯定会有很多大学生加入陪爬队伍。现在只希望大家不要把价格压得太低。”他调侃道,如今陪爬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每天晚上都有同行直播陪爬过程。不过,在小刘看来,尽管已经有人成立了“陪爬工作室”,但整个行业距离规范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我也只是把这份工作当作过渡。相较于刚开始陪爬,现在的精力明显不如从前。”小刘透露,目前的订单已经排到了7月中旬,还剩30多趟泰山需要爬。

体力、技术、情绪价值……“陪运动”拼哪一项?

“泰山陪爬”高需求的背后,是户外运动的蓬勃发展。今年1月底,《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正式印发,推动全民健身及相关体育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与“陪爬”类似的“陪运动”,也日益成为大众追捧的“新宠”。但是,与“陪爬”注重情绪价值不同的是,“陪运动”更聚焦提升参与者的专业技能。

肖先生是一名网球教练,日常教学之余也会承接不少网球“陪练”订单。他向记者透露,“陪练”分很多种类,“对入门级学员而言,最需要的是练习‘双打’。面对再往上一级的学员,陪练就得具备发球、打小比赛的能力,并且能够为对方规划比赛方向。”

相较于青少年,成年网球学员的训练时间有限,请教练进行系统练习的时间更是捉襟见肘。从费用支出和经济基础等多方面考量,陪练服务就显得尤为必要。肖先生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表示,“陪练的主要职责是协助教练完成训练任务,帮助学员保持球感、提升技术水平。”

在收费方面,肖先生以深圳的标准为例,网球陪练的收费会因学员的水平而有所差异,大致在每小时200元至800 元之间。在他看来,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陪练行业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国外的网球学习更注重实用性,而国内的网球教学则更强调技术动作的标准化和姿势的优美。这种差异导致国内网球陪练的需求相对较大。

网球陪练场地。受访者供图

网球初学者小陈最近就找了一位网球陪练来巩固自身技术。他告诉记者,学习了一些新技术后,需要水平更高的人帮助自己巩固。“我的陪练技术比我好,但他会根据我的水平调整打球方式,并且一直鼓励我。”小陈感慨,网球学习的过程很漫长,陪练确实必不可少。

新兴业态野蛮生长,法律责任如何划分?

不同于实物消费,陪爬、陪运动等新业态兼具服务消费、情绪消费与社交消费属性。记者采访获知,供需两端主要借助社交平台私信达成交易。然而,行业的蓬勃发展也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乱象。

例如,“陪爬”热度攀升,相关“避雷帖”也随之频现。“陪爬者”失信、违规收费、素质堪忧等问题,成为消费者“吐槽”的“重灾区”。今年4月,媒体报道的两名女生在网上花200多元找“泰山陪爬”被骗一事引发关注。

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的“避雷”帖。社交平台截图

在“陪伴”过程中发生意外,责任该如何划分?

“此类服务的法律性质需依据具体情形判定。”深圳市律师协会民事侵权法律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郑晓萍在采访中以陪爬为例分析,若“陪爬者”受雇于顾客,在顾客指示下陪同爬山,重点提供背包、搀扶等体力协助、情绪陪伴或路线引导等基础性劳务工作,双方符合劳务关系特征。

倘若服务内容涵盖专业登山指导、急救保障等技能,“陪爬者”还需自主规划行程、筹备装备,并向顾客承诺安全完成登山目标,此时双方关系更趋近于承揽关系,“陪爬者”要承担更高的注意义务。

在意外责任划分上,责任划分遵循过错责任原则。若顾客明知风险仍自愿参与,如签署《风险告知书》等,且“陪爬者”不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可酌情减轻其责任;若“陪爬者”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如未提前警示危险路段、未对顾客身体状况进行评估,一旦发生意外,必须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另外,顾客若不听从“陪爬者”合理建议,擅自脱离约定路线,导致受伤,则需自行承担部分责任;若双方均存在过错,责任将按照过错程度进行分担。

“当然,若意外由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原则上各方无需对该因素造成的损害担责。”郑晓萍强调,但若一方未履行合理的安全保障或救助义务,仍需在其未尽义务范围内承担责任。

随着“陪爬工作室”的出现,各方的责任认定亦有所不同。郑晓萍表示,若以“陪爬工作室”为代表的平台,深度参与规则制定、质量管控及派单等环节,可能使“陪爬者”与平台之间形成类似劳动关系的从属性特征,进而影响“陪爬者”与顾客之间法律关系的认定。在此情况下,平台型陪爬机构需承担更为繁重的管理责任,作为服务提供方和组织者,对入驻的“陪爬者”负有一定审核、监督和管理义务。

对于个人与独立“陪爬者建立”的服务关系,若仅达成口头约定,一旦发生纠纷,举证将面临重重困难。郑晓萍表示,在该种情况下,责任认定依赖聊天记录、录音录像等证据,对于消费者而言举证存在一定困难。

若要推动陪爬行业规范化,她认为可从资质认证、保险机制、服务标准、合同规范、平台监管等方面考量,建立相应标准。

来源:雷霆战神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