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十一条”,条条戳中人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30 03:20 1

摘要:马伯庸把历史与现实合为一体,写的是唐朝历史,却让我们在字里行间看到了现实。也许,无论时间如何流转,人性始终如一。虽是小说,却比真相还真实;虽是历史,却比现实还现实。

很久没看小说了,一抬头看见还未拆封的《长安的荔枝》,据说作者马伯庸仅用了11天就写出了这本9万余字的作品,于是花了一天时间看完,果然畅快淋漓。

马伯庸把历史与现实合为一体,写的是唐朝历史,却让我们在字里行间看到了现实。也许,无论时间如何流转,人性始终如一。虽是小说,却比真相还真实;虽是历史,却比现实还现实。

马伯庸从杜牧的《过华清宫》想到当时唐玄宗为博杨贵妃一笑的背后,是多少小人物前赴后继的代价。“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从这28个字延展到9万3千字,依然无法填补历史的空白,也许唯有设身处地代入角色,才能脑补当年。

不惑之年读这本书,已然成为书中人。读完后,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书里面人物的故事,总结出了人生的十一条真相。

第一条

普通人终其一生都奔波劳碌在吃穿住行上,哪有什么精力干大事。

李善德是天宝年间司农寺上林署的小职员,一个九品芝麻官。但好歹也是一名京官,在长安奋斗了18年,42岁终于鼓起勇气买房。然而,勇气是有了,底气却不足,没有父母的加持,李善德身上只有一百贯钱的积蓄,买下长安城郊区的普通家宅需要三百贯钱。

为了夫人和女儿有个安身之所,他特地告假半天,前往新宅与招福寺的典座借贷两百贯。也就是说,勤勤恳恳上班18年,终于凑够了在京都郊区小宅的首付,这还是有官职在身。

小说里李善德的朋友杜甫,也就是后来的诗圣,因为官职更低,只是挂职领点俸禄,连接家人到长安的能力都没有,更别提买宅。当然,李善德并非按揭,而是借贷一次性付款买宅,然后再慢慢偿还招福寺的“香积钱”。

他只是一个九品下的小官,想要拿下这座宅子,除罄尽自家多年的积蓄之外,少不得要借贷。京中除两市的柜坊之外,要数招福寺的放贷最为便捷,谓之“香积钱”。

大唐杂律里有规定,凡有借贷,只取本金为计,不得回利为本。佛法不可沾染铜臭,所以这香积钱的本金唤作“功德”,利息唤作“福报”。但典座却在借契上做了手脚,本金一共两百贯,月生福报四分,两年还讫,本利结算是三百九十二贯,却想瞒天过海写成了四百三十八贯。

幸亏李善德是明算科出身,精通数字,一眼看出破绽,才没有“吃死猫”,多花四十六贯,而他每月的俸禄才十贯钱。然而,人生路上处处是陷阱,这处避开了,下处防不胜防。

第二条

老实忠厚本分的人,就很容易被人穿小鞋。

李善德人如其名,忠厚老实,不会阿谀逢迎,虽精通计算却不会算计,也想不到别人会算计自己,一直到了买宅这一天,才发现人心险诈。

事情是这样的,杨贵妃诞辰六月一日,皇帝老儿下了一道“敕令”,让内廷采办岭南特贡鲜荔枝,诞辰当天送到长安城。“敕令”不需要经过层层官办流程,就是皇帝一句话,但那还是个“一句话大于天”的年代,所以内廷发了一份空白敕牒,设立荔枝使一员,采办岭南特贡荔枝。按理说,这是一份美差,因为可以捞很多“油水”,但却被踢了一场“足球”,最后落到了请假外出不知情的李善德头上。

为什么没人抢这“荔枝使”,因为长安离岭南五千多里,荔枝三日就会变质,哪怕有日行千里的龙驹,也绝无可能把新鲜荔枝运到长安。所以荔枝使这个差遣,是注定办不成的,它不是什么肥差,而是一道催命符,每一个衙署都避之不及。

作为上司的刘署令,并非良善之人,接了这“烫手山芋”,于是将文件上的“荔枝鲜”用贴黄法改成了“荔枝煎”,事前还提前恭贺设宴让李善德喝醉头脑不清、眼神不灵。李善德还以为自己捡了天大的美差,殊不知是他人精心安排的死局。

这个世界没有平白无故掉下来的大饼,如果有,也是暗藏凶兆。李善德一来忠厚老实,二来刚贷了一笔大款需要“外财”,就这样被逼上梁山。

第三条

真正的知心朋友,永远都会站在你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李善德相当于提前被判了死刑,行刑日期就是贵妃诞辰那天。当他垂头丧气走在街上时,遇见两位好朋友,一个是刚升为兵曹参军的杜甫,另一个是比部司任主事的韩洄。

当然,现实里杜甫可能没有李善德这样一位朋友,但李善德也许会有杜甫这样一位朋友,因为他们同病相怜,同为芝麻官,为着生活而奔波。韩洄坦率而犀利,与李善德性格相反,精通官场潜规则,总是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所在。李善德最需要的是韩洄这样的朋友,因为他总看不清被表面蒙蔽的真相。

三人饮酒时,杜甫无奈安慰朋友,韩洄则直接给出“沉舟莫救”的解决办法。眼看李善德“荔枝使”是个死差,不但完不成任务,还会连累家人,于是让李善德趁机捞一把,还上欠债留点钱财,再与夫人“和离”。舟已渐沉,救无可救,不如及早收手,尚能止损,这个办法虽然无情,对李善德一家来说,或许是最好的结果。

很多时候,我们陷入困局时,最需要的就是这样清醒的朋友,他不是只会安慰和劝解,而是实在地站在你的角度帮你考虑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然而,李善德和夫人感情至深,实在不想出此下策,况且距离六月一日还有100多天,所以杜甫劝他拼死一搏。横竖都是死,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的希望。

这才是唯一的出路,杜甫不想看到好友和离,更不想让好友蒙冤死去。“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既然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

第四条

当你下定决心,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李善德接受了韩洄的提议,也接受了杜甫的建议,他决定一改以前畏缩懦弱的性格,学会仗势欺人,为妻儿也为自己拼一把。

于是,他决定亲自前往岭南,试试到底有无可能将新鲜荔枝送至长安,出发前,他第一次利用“荔枝使”的名义索要了刘署令三十贯钱,还要了一张邮驿往来符券,免费停留各地驿站。

当他到达广州增城种植最有名的荔枝园时,遇见了经商多年的苏谅。苏谅不仅资助他前两次试验转运荔枝的钱财,还提供了罕见运送荔枝的容器——双层瓮,这种容器用于海外运送香料,避免香味散失,却也提供了荔枝保鲜的容器。

而且,因为李善德本分忠厚的性格,赢得了荔枝园主人阿僮的信任。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被李善德一笔一划、一丝一毫化解时,终于看到了微茫的希望——“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正是这种奋力一搏的决心,让李善德最后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和惨痛的经历,但是也证明了,只要下定决心,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奇迹只属于勇敢者。

第五条

任何时候,能靠的永远都是自己!

李善德二月三日收到“荔枝使敕令”,二月五日离开长安前往广州,三月十日到达广州城内,然后马不停蹄开始考察筹备工作。虽然只有他一人,但也只有自己能靠得住。

他别无所长,只有算学出众,因此能精确计算转运路线的时间和转运骑手的速度,并独创一目了然的表格法,连商人苏谅见了也大呼有用。他从不知荔枝为何物,到查遍各种资料、实地考察、亲自采摘,了解熟透荔枝物性后,从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到改善保鲜技术,延迟到十一日变味。

他找转运荔枝直接相关的部门——岭南经略府,却被屡次推脱;他找出转运荔枝方法后,回到长安见了宦官鱼朝恩,却险被抢功;他找到最高权威杨国忠,解决转运路线问题后,却被迫违背与苏谅的盟约,还毁掉阿僮姑娘的荔枝园, 与朋友反目成仇,失去运送鲜荔枝的双层瓮容器,还遭遇关键点驿站的集体“逃驿”,最后还是自己亲自一站站排查到最后,才确保一路上畅通无阻。

最后他以为可以凭借运送荔枝鲜的功劳平步青云时,才发现自己不过是杨国忠和高力士眼中的一只棋子,于是坚持说出所有的真相,最后被罚流放岭南,却避免了安史之乱。他在岭南靠着学到的技术,自力更生种植荔枝,倒也过上了陶渊明那样的世外桃源生活。

人活一世,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不如靠天靠地靠自己。

第六条

人必须有一样擅长的东西。

李善德在四十多年的人生里,一直跟数字打交道,及第是明算科,入仕后每日接触的都是账册、仓簿、上计、手实……他不懂官场之术,也不谙修辞之道,唯一熟悉能依靠的只有数字,当危机降临时,能信任和依赖的也是数字。所以,当他设计出四条从广州到长安的路线时,哪一条才是荔枝腐坏前最远可以抵达的路线,需要他计算得当。

也正因为他独有这个本领,所以开创出有史以来水陆结合的最优线路。将新鲜荔枝从广州运到长安,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延缓荔枝变质的时间,二就是提高转运的速度。

第一个办法,他从平常的“三日鲜”延缓到“五日鲜”,最后借助江陵的冰块延迟至“十一日鲜”;第二个办法,他大量计算骑手速度和舟船航行速度,以及替换时间路线的损耗等等,最终在“死期”前一刻完成了任务。如果说“荔枝使”是个意外的差使,让李善德从一名平淡无奇的小官员一跃成为杨国忠委派的“大使”,那么最后能实现这个荣耀的关键,正是他自己专有的特长。

因为最后在杨国忠面前演算一遍每个衙署的职责、物品列表、要求数量、地点、时限时,靠的并非口才而是实在的数据,才得到这位右相的支持,否则,单有技术而无朝廷背后撑腰,根本无法实现奇迹。

第七条

世界是勇敢者的竞技场。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则。

李善德后知后觉,最后能赢全靠本事,而这个世界的强者,始终属于敢于放手一搏的勇者。胡商苏谅一开始只是看中岭南经略府给李善德的通行符牒,后来两人在交易中产生信任的基本友谊和交易诚信,在李善德最后希望出现曙光却无人支持时,苏谅献上“天使投资”,不需要任何抵押的两千贯钱,前提是得到荔枝转运的差遣。

“做生意,赌的就是一个先机,若等试验成功了再来报效,哪里还有机会?”无论做生意还是做官,亦或是做其他事,其实道理都一样,敢为人先,快人一步,才有可能出人头地,风物长宜放眼量。

同样的强者,当然是杨国忠,先不论他是忠还是奸,就胆识来说,显然并非等闲之辈,所以当他把皇帝御赐的“银牌”给李善德时,李善德才免于“踢足球”式的流程规定,以最快的速度,将鲜荔枝送到贵妃手上。

杨国忠鄙夷地对李善德说:“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则。”一语双关,抹去种种黑暗,如何跳出流程的桎梏,其实也是强者的选项。

第八条

细节决定成败,很多大事都坏在小人和小事上。

无论在哪个地方,只要有人,就会有小人之心。鱼朝恩是个狡诈阴险,最擅贪功之人,他拿到了李善德的转运之法,想要独吞,韩洄得知后恨不得用手指戳进李善德的榆木疙瘩脑袋:“就算你跟他交际,好歹留上一手啊!如今倒好,他拿了荔枝转运法,为何不照葫芦画瓢,自去岭南取了鲜荔枝回来?这份功劳,便跟你半点关系也没有了!”

幸而,高力士也忌惮这个鱼朝恩爬升太快,暗中指点李善德借势杨国忠的力量,得到一路畅通的“银牌”,才让鱼朝恩还了转运法,也让刘署令等人有所忌惮,不敢再从中作祟。

还有就是在广州试验转运荔枝时,岭南经略使门下的掌书记赵辛民提醒大帅何履光,若让李善德转运鲜荔枝成功,便会招来皇帝的猜忌:“为何先前无法转运,是不能还是不愿?”于是何履光派人暗中除掉李善德,幸而得到林邑奴的提醒才免于一难。在正式转运荔枝时,赵辛民又擅自查抄苏谅的商船,导致苏谅与李善德彻底反目,带走所有双层翁,差点功亏一篑。

整个转运流程中,丝丝入扣,任何一点差池都会前功尽弃。马伯庸写的这个故事灵感,也是源自一份史料记载“社畜”的故事。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时,一名基层小吏周德文作为物资调度负责人,居然因为劳碌过度累死在任上。他负责催办钱粮、勾当公事,到全国各地采购各种建筑材料,“东走浙,西走蜀,南走湘闽,舟车无暇日,积贮无余留,一惟京师空虚、百职四民不得其所是忧,劳费不计。凡五六过门,妻孥不遑顾。”

如果从周德文的视角去审视历史的每一件大事,就会发现一道命令下面,都有大量琐事要处理,而任何一个细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后面的大问题。

第九条

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

正因为第八条,所以第九条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李善德屡屡碰壁后,好友韩洄提醒的为官之道。只要是需要二人以上合力完成的事情,都要懂得这一条。否则,就会像李善德这样,做了十几年的小官,依然不懂得里面的运行规律。

韩洄点醒他:“你把新鲜荔枝运来长安,可知道会得罪多少人?那些衙署与何履光一般心思,你做成了这件事,在皇帝眼里,就是他们办事不得力,你的转运法是在打他们的脸,人家又怎么会配合你呢?你若在呈上转运法时,附上一份谢表,说明此事多得各衙署鼎力相助,你猜鱼朝恩还敢不敢抢你的功?做官之道,其实就三句话: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一个人吃独食,是吃不长久的。”

所以,李善德悟性大发,将转运荔枝功劳献给杨国忠,才得到朝廷势力相助。要想办成一件事,需要带上每个部门,让大家都能从中获益,才能劲往一处使,通力合作完成。

第十条

为名利出卖真情,终将会被反噬。

李善德为了完成荔枝鲜的转运,不惜违背与苏谅和阿僮的盟约,二人都曾在他最困难时助他一臂之力,谁料最后竟然都反目成仇,苏谅商船被经略府查办,阿僮三十亩荔枝园被砍光。

当他越接近目标时,内心越发疲惫,曾经最真挚的感情被出卖,让他心如死灰,如同那渐渐腐坏的荔枝:“在格眼簿子的图例里,赭点为色变,紫点为香变,朱点为味变,而墨点,则意味着荔枝发生褐变,流出汁水,彻底腐坏。”

一语双关,腐坏的不仅仅是荔枝,还有李善德的良心,带着献血和生命变烂。人心在权衡利弊中一点点腐坏,最先伤害的往往是曾经最信任自己的人。

第十一条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李善德因得到“荔枝使”而招来祸患,人人唯恐避之不及,而当他想出了转运荔枝法时,又惹来小人的陷害。幸而,在岭南广州之地,他遇到苏谅这样的商人以钱财物资相助,又得到阿僮姑娘的收留,并传授荔枝保鲜和移栽技术。但是空有技术却无衙署配合时,他又得到杨国忠的支持,终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荔枝使”,大力调度所有资源。

然而,成功将鲜荔枝从广州运到长安时,他不仅失去了真情,也获知了其中所有真相。贵人为尝一口鲜,竟不顾基层小吏和所有老百姓的疾苦,随意摊派赋税和银钱。这样而来的名利,并非李善德所想,所以他冒死向杨国忠谏言,最后落得流落岭南的下场。

然而,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一年后,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失守,皇帝带着贵妃和太子逃离,倘若李善德还在长安当着那个“荔枝使”,不知是逃亡还是死亡。所以赵辛民后来遇见在岭南种荔枝的李善德时,意味深长地说:“你若不作那一回死,怕是如今还在长安做荔枝使——真是走了狗屎运。”

其实,无论人生如何选,都会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一直从自己的良心出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无论好坏境况,都会随时转化,而自己的心会一直宁静。这也就是岭南人最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其实,还有安心。

以上十一条,条条都是从生活实践中悟出来的真相,哪一条最得你心?哪一条最戳你心?对此有何破解之术,欢迎一一探讨。其实也是受马伯庸所悟,既然他十一天写出《长安的荔枝》,既然李善德十一天将荔枝运送到长安,那么我又能找出书中哪十一点感悟呢?于是便有了这篇文章。

来源:清舟自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