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宁折不弯铁脖颈
清朝年间,乾隆皇帝为了褒奖本朝对社稷有功之臣,命宫廷画师为功臣们画像,送进紫光阁内悬挂,供人瞻仰。从年初到入夏,乾隆已挑出二百八十位官员进入紫光阁,其中他的宠臣和珅更是名列前茅。
清朝年间,乾隆皇帝为了褒奖本朝对社稷有功之臣,命宫廷画师为功臣们画像,送进紫光阁内悬挂,供人瞻仰。从年初到入夏,乾隆已挑出二百八十位官员进入紫光阁,其中他的宠臣和珅更是名列前茅。
今天读《西域诗》,是国梁的《轮台八景·北湾稻畦》,此诗是乾隆三十二年(1767)作于乌鲁木齐,是新疆最早水稻种植的诗作。诗前有序文,是这样写的:“城北四十五里卡子湾、九道湾,居民自高台县迁来。颇知务本节用,能艺稻。 乃为购籽种,于内地散给之。俾辟芳塍,引渠水,
然而,在这片节日的喧嚣中,81岁的乾隆皇帝却安静地坐在龙椅上,手中把玩着一块精美的玉佩,眼神不时透出一丝远远的迷离。
清宫剧《延禧攻略》播放量破150亿,但知乎上“为什么讨厌清朝”的帖子点赞超过10万。中国社科院2022年调查显示,关于清朝的网络负面评价五年增长39%,连《百家讲坛》教授都感叹:“现在骂清朝成了互联网正确。”这种撕裂背后藏着残酷真相——乾隆晚年号称“十全武功”
1785年的一个雪夜,72岁的乾隆在养心殿批阅奏折时突然掷笔长叹。案头堆积的军报显示,白莲教起义已蔓延至湖北,这位自诩“十全武功”的帝王,此刻终于意识到龙椅下的地基正在崩塌。烛光摇曳中,他抚摸着象征皇权的玉玺,眼前浮现出五十年前那个踌躇满志的年轻皇帝——彼时的
1712年3月28日,一个充满命运色彩的日子,孝贤纯皇后出生在满洲镶黄旗的沙济富察氏家族。
不知大家看过豆瓣评分9.3分的《觉醒年代》之后做何感想?有人说:当年的革命党人就好像在煤矿里挖金子,却不知道这煤里是否真的有金子。煤矿比喻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当局社会,而金子则指那些热血青年一心报国的信念。
这些年来随着清宫剧的热播,也让大家对宫廷生活和清朝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剧中也会时常出现一些非常熟悉的名字,而他们都是在历史中真实存在过的。
易中天老师曾是《百家讲坛》的最出名的讲师之一,他的节目“三国那些事儿”利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深受观众喜爱,随着易中天的爆火,关于他的争论也越来越多,甚至在一次演讲的时候,易中天发表了对乾隆的看法,然而却被乾隆后人投诉。
“保温杯里泡枸杞,喝的不是养生是绝命汤!”这句看似耸人听闻的话,正在颠覆8亿中国人的养生观。很多人都认为枸杞是“护肝神药”,但残酷的真相可能是,每天喝的那杯枸杞红水,正在悄无声息地把肝细胞变成癌细胞的培养皿。
乾隆朝是清朝贪腐最严重的时期之一,和珅这样的巨贪能权倾朝野,刘墉却能不贪钱、不站队、不丢命,这里面藏着大智慧。老百姓总说清官难当,可刘墉硬是摸索出一套独门秘诀。
最骚操作是“知识付费”现场:某日乾隆背不出《孟子》注释急得冒汗,和珅秒变人肉百度百科,直接喜提紫禁城VIP通行证!
今天的我们在提到和珅的时候所联想到的就是他的贪婪,只要是提到历史上的贪官大家的脑海中第一出现的就是和珅的名字,尤其是近些年影视作品的出现,让后世的我们在听到和珅的名字时都是一阵不屑。
在元代书法江湖里,鲜于枢绝对是个特别的存在。这位与赵孟頫并称"元代双璧"的书家,用一支秃笔在宣纸上刻下钢筋铁骨般的线条,连乾隆皇帝都忍不住在他的《书苏轼海棠诗卷》上题跋:"天下第一等真迹"。
随着康熙逐渐老去,谁能继承帝位的问题愈发引发了后宫、朝臣乃至民间的焦虑,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康熙未能在生前立下明确的太子。
茶在中国古代宫廷和政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各地依据出产定期进奉中央的制度称为“任土作贡”, 地方进贡的茶即为“贡茶”。清代各地盛产的茶叶种类精品迭出,因此宫廷贡茶汇集了全国各地茶叶名品。
清朝乾隆年间,中华大地上演着一场空前的文化盛世。作为一位极具才华和雄心的帝王,乾隆皇帝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所建树,更是将自己的抱负投注于文化领域。他深知,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体现在疆土的辽阔和军队的强大,更在于文化的繁荣和人民的智慧。
七千多万两白银,这笔钱,够建造三个圆明园,抵得上清朝三年的财政收入。
这部甲戌本的传奇,要从它独特的文字说起。在第一回楔子正文中,它比其他版本多出“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这十五个字。胡适先生慧眼识珠,发现了这十五个字的深意,于是将这个版本命名为“甲戌本”。这个名字背后,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凌晨4点的紫禁城寒风刺骨,73岁的乾隆被太监三次呼声催醒。此刻996的社畜尚在酣睡,而这位盛世皇帝已开启日理万机的模式——日阅千份奏折、接见百名官员、处理边疆急报,甚至妃子侍寝都被严格计时。当我们抱怨加班时,不妨看看这位“十全老人”如何用极致自律,撑起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