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复种“接力”忙农时 一地两收绘“丰景”
夏收的鼓点刚落,金黄的麦浪尚未在记忆中褪去,泾川县高平镇广袤的田野便已按下了复种的“快进键”,奏响了新一轮耕耘的序曲。拖拉机穿梭不停,旋耕机轰鸣作响,播种机精准开动,大豆、玉米、糜子、荞麦的种子如雨点般撒入沃土的怀抱……一幅幅紧张有序、生机盎然的“夏播复种”图
夏收的鼓点刚落,金黄的麦浪尚未在记忆中褪去,泾川县高平镇广袤的田野便已按下了复种的“快进键”,奏响了新一轮耕耘的序曲。拖拉机穿梭不停,旋耕机轰鸣作响,播种机精准开动,大豆、玉米、糜子、荞麦的种子如雨点般撒入沃土的怀抱……一幅幅紧张有序、生机盎然的“夏播复种”图
“竹板一打嗒嗒响,交通安全我宣讲,三秦大地平安赞,大美西安树典范……”在周至县终南镇寨子村,时常能看到一位精神矍铄的古稀老人手持竹板,激情澎湃地表演。
鲁网5月29日讯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泰安市岱岳区范镇郑寨子村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基层治理模式,通过民主协商破解红白事大操大办难题。该村首创"八个一律"村规民约,以制度创新推动移风易俗,让文明之花在乡村沃土上绚丽绽放。
立夏时节,万物竞发,肥城市安驾庄镇后寨子村的山坡上早已人声鼎沸。村民们挎着竹篮、提着布袋,三五成群结伴前往中草药种植基地,轻快的步伐踏出乡村振兴的曙光。那一抹抹嫩绿的酸枣芽,在晨光中闪烁着希望的光泽,正等待着被细心采摘。
范镇郑寨子村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持续推进移风易俗,通过民主协商制定“八个一律”村规民约,规范简化红白事办理流程,让文明乡风浸润乡村生活。
泰安日报讯初夏时节,在肥城市安驾庄镇后寨子村的山坡上,村民挎着竹篮、提着布袋,三五成群结伴前往中草药种植基地。基地里一抹抹嫩绿的酸枣芽,正等待着采摘。
杏元村:相传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年)此地因广植杏林得名“杏园里”。至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年),束鹿知县李符清宦游经此,曾赋《杏园》诗:“远山一角夕阳残,扑面风吹彻骨寒。春色不知何处去,杏园村外几回看。”1981年,束鹿县开展地名普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