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雨送暖护民生 枝叶关情践初心——千阳县城关镇东城社区“春蚕”志愿服务队雨日守护群众
青石板巷苔痕新,雨打公告栏边卷。近日,持续降雨让雪白巷的路面泛着水光,但却挡不住东城社区“春蚕”志愿服务队穿梭的身影。他们用浸透雨水的背影,为辖区61名独居老人、特困群众筑起“温暖防线”。
青石板巷苔痕新,雨打公告栏边卷。近日,持续降雨让雪白巷的路面泛着水光,但却挡不住东城社区“春蚕”志愿服务队穿梭的身影。他们用浸透雨水的背影,为辖区61名独居老人、特困群众筑起“温暖防线”。
近期,千阳县水沟镇坚持把开展非法捕猎贩卖鸟类等野生动物排查整治工作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抓手,有力落实全县非法捕猎贩卖鸟类等野生动物排查整治调度会工作部署,坚决遏制非法捕猎贩卖鸟类等野生动物。
强化责任落实,构建严密防线。镇党委、政府将秸秆禁烧作为当前重点工作,建立“镇-村-组”三级包保责任制,签订《2025年草碧镇秸秆禁烧和禁止烟花爆竹燃放工作目标责任书》,将禁烧任务细化分解到村、到户、到田头,确保责任压力传导到位,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
6月11日上午,千阳县中心敬老院联合县妇幼医院开展“健康护航·关爱老人”免费体检活动,为院内92名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健康检查,让老人们足不出户享受专业医疗服务,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
方寸站点连民心,履职担当促发展。千阳县草碧镇人大深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沃土,以人大代表联络站为 “小切口”,在创新履职载体、优化服务模式、推动基层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用一个个功能完备的 “小站点”,书写着服务发展的 “大篇章”。
“三夏”大忙时节,为保障农机高效作业,助力粮食颗粒归仓,千阳县草碧镇全力开展“三夏”农机接待服务,为广大农机手提供贴心关怀,确保夏收、夏种、夏管工作顺利推进。
5月30日,在第75个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千阳县召开未成年人保护领导小组会议,并举办未成年人保护队伍能力提升培训班,提升未成年人队伍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做好全县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当前正值“三夏”农忙关键时节,草碧镇创新推行“三早三快三实”工作法,全力保障夏收夏种夏管工作高效推进。截至目前,全镇已完成夏粮收割1600余亩、夏播450余亩,为全年粮食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6月5日,千阳县中学2025届毕业典礼上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小使者”。县幼儿园的萌娃们手捧盛放的向日葵,迈着稚嫩的步伐,用最纯真的方式为即将奔赴考场的哥哥姐姐们送上别样的祝福。
本次集中整治行动对东海路渔阳鸿府餐饮一条街、西大街步行街夜市、药王洞巷便民市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夜市集中区进行了全面检查,重点检查了夜市经营主体的经营资质、经营场所环境卫生、原辅料索证索票、餐饮具清洁、油烟净化设备使用维护、液化气瓶使用及设备合规性等情况,共检查食
5月29日,在千阳县闫家村刺绣加工车间,电动缝纫机运转的嗡嗡声在响个不停。为保障企业用电正常,国网陕西电力(宝鸡千阳)张思德共产党员服务队主动开展上门服务,对车间用电设施、低压线路进行全面排查,确保生产稳定。
5月27日,千阳县民政局召开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工作现场观摩会,通过典型示范、经验交流,推动全县社会救助工作提质增效。
陕西各地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柞水县的小木耳成为富民大产业,2024年带动1.5万人就业;千阳县去年生产苹果苗木3000万株,占全国72%……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有效推动了乡村全面振兴。
按照2025年职教活动周工作安排,5月22日上午,千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园内书香与匠心交织,一场别开生面的“诵经典 筑匠心”读书月展示暨技能展演活动盛大举行。2023级、2024级的师生齐聚一堂,为师生带来了一场传统文化与技能技艺交融的视听盛宴。
“这段时间,我们村合作社的端午节礼品已经开始售卖了,我会注册‘抖音’账号,尝试拍短视频、做直播,宣传我村端午节礼品,争取多卖些,给村集体弄个好收益。”千阳县城关镇西关村村民王波参加城关镇创业致富技能培训后充满信心地说。
2025年5月21日,陕西渭南、宝鸡等地小麦收割季遇“滑铁卢”——旱情肆虐致亩产暴跌九成,有农户三亩地仅收300斤,不足预期十分之一!农民直呼:“地都干裂了,麦子还没手机高!”
近期,陕西渭南市富平县、宝鸡市千阳县等地农户反映小麦严重减产。据农户描述,原本预计亩产1000斤的麦田,实际产量仅为每亩100斤左右,部分地块甚至绝收。以三亩地为例,预产3000斤的麦田最终实收仅300斤,减产幅度高达90%。这一现象引发社会对粮食安全与抗旱机
近日,陕西部分地区已进入小麦收割期,旱情导致小麦减产的情况引发持续关注,有农户反映今年的亩产量大不如前。
端午节前夕,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城关镇西关村村委会门口飘起阵阵油香,村组干部带领村民支起油锅、揉面擀皮,现场制作金黄酥脆的传统油糕。这一充满烟火气的场景,不仅是传承民俗文化的生动实践,更成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的“新引擎”。
千阳古称“隃糜”,位于八百里秦川的西陲,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积淀深厚的好地方。燕伋筑台望鲁的故事距今2400多年,燕伋是千阳县水沟燕家山人,一生三次赴鲁,学成返乡,在渔阳设馆教学18年。在此期间,他念念不忘恩师孔子,用衣襟撮土垫足,引颈望鲁,日积月累,便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