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沉睡124年!经远舰残骸打捞,重现甲午海战最后25分钟
探照灯穿过幽暗的水域,考古队在12米深的海底,发现了一艘战舰残骸——一块锈迹斑驳的黄铜铭牌,依稀可辨“经远”二字。
探照灯穿过幽暗的水域,考古队在12米深的海底,发现了一艘战舰残骸——一块锈迹斑驳的黄铜铭牌,依稀可辨“经远”二字。
“金钱永不眠?可它会吃人!” 大文豪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的这句名言,用来形容 1715 年 7 月的加勒比海再贴切不过。
林澜望向蓝光的来源,心跳几乎停止。在探照灯的光束中,一座巨大的建筑群逐渐显现。那是由某种未知材料构成的建筑,表面泛着幽幽的蓝光,像是海底的幽灵城市。
这条神龙的睫毛每天长长三十米,由于无人修剪眼睛已经睁不开,越来越长的睫毛穿过土壤长成了一棵棵茶树,而神龙则陷入了百年的沉睡。当地村民发现这种茶叶不仅浓郁香醇,喝下去更能够使人延年益寿。从此龙井镇的茶叶开始声名远播,靠着出售茶叶百姓全都过上了富裕生活。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深海科技”首次被正式列入国家未来产业发展重点。这一政策的背后,是“海洋强国”战略的进一步深化。
今日恢复更新,短暂的假期结束。最近在医院折腾了几天,都是一些小问题,咱们平时还是要多多关照自己的身体。再过几天,本人也会去检查。这几天折腾也是感觉全身不舒服,希望没有什么大问题。
日前,文友们结伴参观中江县中国古海底洞峡群风景区。真难以想象,离我们这么近的地方,竟然会有如此令人震撼的自然景观,特作诗以记之。
一尊3D打印立方体组合艺术作品由新加坡艺术家 Lakshmi Mohanbabu 与科技公司NuStar以及南洋理工大学(NTU)合作创作,被部署在深达 7 公里(4.3 英里)的海底,这让新加坡成为第一个在海平面以下 7000 米(4.3 英里)处安装艺术品
国际海底管理局可持续海底知识倡议(SSKI)于2022年在第二届联合国海洋大会上正式启动,旨在推动建立一个全球知识共享平台,以生成、标准化和共享深海生物多样性数据和专业知识,为国际海底区域(“区域”)的环境管理提供支持。SSKI将描述“区域”内目前正在勘探矿产
2011年3月的大地震在日本造成了广泛的破坏,随之而来的海啸侵袭了该国东部沿海。如今,科学家前往太平洋深处,对地震留下的海底峭壁展开研究。|摄影:MICHAEL S. YAMASHITA,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想象一下,深邃的海洋底部,藏着无尽的“黑金”宝藏。以前,这些宝藏像是遥远的星辰,触不可及。
家人们,一提到开花植物,咱脑海里大概率浮现的是陆地上那漫山遍野、五彩斑斓的花朵。这些陆地开花植物可机灵了,它们绽放出艳丽花朵,吸引着蜜蜂、蝴蝶等昆虫前来授粉,完成生命中关键的一步。授粉成功后,就会结出果实,把种子裹在香甜的果皮里头。这果实啊,又吸引来各种动物大
永乐三年(1405年)的盛夏,600艘艨艟巨舰在长江口铺开遮天帆影。宝船甲板上,身高九尺的郑和凝视着即将远航的舰队,却不知这场史诗级远航会留下中国海权史上最痛的伤疤。六百年后,当马来西亚渔民在麻六甲海峡打捞出刻有“大明永乐”的12米铁锚时,一个疑问如幽灵般浮现
2015年,科学家在“洛基城堡”附近的深海沉积物中,拼出了一些看似无关的基因碎片。用计算机拼图,他们复原了一个完整的基因组。没人知道这是谁的基因,但那一刻,科学界悄悄地抖了一下:这是一个新物种,而且不是一般的新物种——是全新的生命域级别的存在。
近年,中国在海底声呐阵列技术领域的研发和出口显著提升,产品系列在国际防务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通过出口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军事合作,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海国家。当前,中国研发的海底声呐阵列技术已具备国际竞争力:
在骊山北麓30米深的地下,一个面积相当于78个故宫的超级地宫正在颠覆人类认知。汞含量检测显示,地宫中的水银江河至今仍在流动,精密设计的机械弩阵保持着蓄势待发的状态。更令人震撼的是,三维地震波扫描发现地宫穹顶镶嵌着数万颗夜明珠,这些经过特殊处理的陨石晶体,竟能释
1915年初春,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风平浪静。英国海军部办公室里,41岁的海军大臣丘吉尔叼着雪茄,用红笔在地图上画了个圈:“拿下这里,沙俄的粮食就能运出来,德国人立马完蛋!”他圈中的地方,叫加里波利半岛。
超深渊带(Hadal zone)是指海平面6000米以下的区域。如同它的英文词源、冥界之王“哈迪斯”(Hades,有“地狱”之意)所暗示的那样,这片冰冷漆黑的海底幽狱荒芜且贫瘠,水压超过1100标准大气压,相当于每平方米承受1万2100吨的压力。
这里是凡尔纳笔下“鹦鹉螺号”未曾抵达的终极深渊——曾被视为“生命禁区”的马里亚纳海沟,高达1100个大气压的压强可将玻璃碾成齑粉,永恒的黑暗足以吞噬整座珠穆朗玛峰。
这是人类首次系统性地研究深渊生命,也代表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深渊生物数据库。生命之谜如何破解?科研团队成员之一,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实验研发高级工程师韩默接受了潮新闻记者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