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平灭了“安史之乱”,却又首开唐朝藩镇割据的先河
唐代宗李豫(726年11月11日——779年6月10日)即位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定,朝政与军权都被宦官把控,代宗悬权而动,用自己的手段将权力稳稳地掌控在自己手中。
唐代宗李豫(726年11月11日——779年6月10日)即位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定,朝政与军权都被宦官把控,代宗悬权而动,用自己的手段将权力稳稳地掌控在自己手中。
李诵这人呐,德宗李适登基的头一年就把他立为太子了。不过德宗在位时间可长啦,整整二十六年呢,因此李诵实实在在地在太子这个储君之位上待了二十五年。
待涉世渐深,尝过世态炎凉后,才懂得郭子仪“功高震主主不疑”的处世智慧。
李泌(722—789),字长源,京兆(今西安)人,是唐代中期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与战略家。他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五次入仕、四次归隐,以道家智慧斡旋于权力漩涡,在安史之乱、吐蕃威胁、藩镇割据的危局中屡次扶大厦于将倾,被誉为“神仙宰相”。其一生堪称中唐
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唐代中兴名将、政治家,以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抵御吐蕃等功绩著称,被誉为“再造唐室”的功臣。
长安城的晨钟惊起漫天寒鸦时,鱼朝恩正对着铜镜仔细整理冠冕。镜中人眼角堆着谄媚的笑纹,金丝织就的蟒袍在晨光中泛着冷光,谁能想到这个权倾朝野的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不过是十年前掖庭里谨小慎微的宦官。
唐代宗李豫(727-779年),唐朝第九位皇帝,在位17年(762-779年),是安史之乱后力挽狂澜的守成之主,却终其一生深陷内忧外患的泥淖,其统治时期堪称大唐由盛转衰的缩影。
唐代宗时期的宰相元载,堪称中唐最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他凭借权谋之术攀至权力巅峰,却在极盛时身败名裂,其人生轨迹深刻折射出中唐政治生态的复杂性与脆弱性。
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唐朝国力大损,西北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大举东侵,最终于763年攻陷长安,迫使唐代宗李豫仓皇出逃。这一事件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转折,也暴露了唐廷内政与军事的深层危机。
程元振(?—764年),唐朝肃宗、代宗时期的权宦,以拥立唐代宗上位发迹,后因专权误国、陷害忠良而臭名昭著。
长庆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宗教与社会事件,发生在唐朝时期,尤其是在唐代宗的统治下。这一事件不仅是当时宗教信仰与政治权力关系的缩影,更是唐代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复杂性的体现。本文将从长庆会的历史背景、经过、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全面呈现这一
鱼朝恩(722年-770年),泸州泸川(今四川泸县)人,是唐朝中期的权宦,以其专横跋扈和干预朝政著称,对唐代宦官专权局面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宝应元年(762)四月二十日深夜,程元振手持横刀立于大明宫凌霄门前,身后三百神策军铁甲寒光凛冽。《旧唐书·代宗纪》记载"是夜,元振勒兵凌霄门,迎太子入"。这位从七品内侍省谒者骤然发迹的关键时刻,揭开了中晚唐宦官专权最血腥的篇章。当垂死的肃宗李亨在病榻上听闻禁军
赵高:秦始皇死后,他拉拢李斯矫诏逼杀公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帮助胡亥篡位。之后控制朝纲,诛杀异己,腰斩李斯,还指鹿为马,玩秦二世于股掌之上,最后发动政变,逼杀二世,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关于唐代前期有无孝廉科及孝廉一词的含义,前人争议颇多。从制度层面看,常科中仅在代宗时短暂设立过孝廉科,制科也只是在唐初有过察举孝廉的行为,这说明代宗之前的科举制度中没有孝廉科存在。从文献层面看,唐人文献中的“孝廉”绝大部分都是明经的代称。孝廉本来主要考察德行,
唐代宗李豫,大唐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凭借超凡的权谋手段,先后铲除了宦官李辅国、外戚程元振和叛将仆固怀恩三大权臣,一度重振了皇权威严。即便如此,这位雄才大略的天子依旧未能扭转大唐由盛转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