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平灭了“安史之乱”,却又首开唐朝藩镇割据的先河
唐代宗李豫(726年11月11日——779年6月10日)即位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定,朝政与军权都被宦官把控,代宗悬权而动,用自己的手段将权力稳稳地掌控在自己手中。
唐代宗李豫(726年11月11日——779年6月10日)即位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定,朝政与军权都被宦官把控,代宗悬权而动,用自己的手段将权力稳稳地掌控在自己手中。
唐朝自李辅国开始,一批批的宦官,对于权利的欲望,前赴后继,不仅仅是争夺权利,而且甚至逼宫杀皇帝,唐朝的衰落不仅是蕃镇节度使的原因,还有宦官的原因,今天盘点一下,自李辅国开始,以后还有多少权宦。
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唐朝国力大损,西北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大举东侵,最终于763年攻陷长安,迫使唐代宗李豫仓皇出逃。这一事件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转折,也暴露了唐廷内政与军事的深层危机。
程元振(?—764年),唐朝肃宗、代宗时期的权宦,以拥立唐代宗上位发迹,后因专权误国、陷害忠良而臭名昭著。
李辅国(703年—762年),本名李静忠,唐朝中期权宦,是中国历史上少数以宦官身份封王拜相的人物之一。
宝应元年(762)四月二十日深夜,程元振手持横刀立于大明宫凌霄门前,身后三百神策军铁甲寒光凛冽。《旧唐书·代宗纪》记载"是夜,元振勒兵凌霄门,迎太子入"。这位从七品内侍省谒者骤然发迹的关键时刻,揭开了中晚唐宦官专权最血腥的篇章。当垂死的肃宗李亨在病榻上听闻禁军
唐代宗李豫,大唐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凭借超凡的权谋手段,先后铲除了宦官李辅国、外戚程元振和叛将仆固怀恩三大权臣,一度重振了皇权威严。即便如此,这位雄才大略的天子依旧未能扭转大唐由盛转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