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天气:6月23日豫北高温、豫南阵雨,25-26日新…
各晚上好!最后两天,我省的降水以分散性的阵雨或雷阵雨为主,主要影响西部和南部地区,而北部地区则是高温维持。比如安阳,预计一直到下周三,最高气温都在三十五度以上,注意及时的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谨防中暑。
各晚上好!最后两天,我省的降水以分散性的阵雨或雷阵雨为主,主要影响西部和南部地区,而北部地区则是高温维持。比如安阳,预计一直到下周三,最高气温都在三十五度以上,注意及时的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谨防中暑。
昨日,我省的强降水上演了最后的“收官之战”。降水主要集中在信阳地区,其南部部分县市出现了中到大雨,局部暴雨。随着夜幕降临,这场自18日开始影响我省的强降雨过程基本结束,宣告了本轮大范围降水的终结。
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和高空槽东移的共同影响,省气象台预计,6月18日至21日,我省将有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局部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需关注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当前,我省夏玉米由南到北陆续播种。据气象预测,6月上旬我省大部气温正常或偏高,6月4日到6日有35℃以上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有降雨过程,整体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播种及苗期生产不确定性大。6月5日,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省农科院粮作所玉米耕作与栽培研究室主任
河南,作为“中原粮仓”,其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全国粮食供应。然而今年春起,河南遭遇严重旱情,气温飙升却降雨稀少,黄河以北部分地区70余天未迎透雨,大地干裂,土壤干如“炒面”,小麦生长深受影响 。
省气象台监测显示,受低槽东移影响,5月30日夜里至6月1日,在人工增雨和自然降水共同作用下,我省黄河以南大部出现以小到中雨为主的稳定性降水,南部部分县市出现暴雨,其中信阳局部出现大暴雨。全省平均降水量8.3毫米,地市平均降水量信阳55.6毫米、驻马店18.2毫
从今年春天开始,这老天爷就跟咱河南人较劲似的,一个劲儿地热! 雨水也跟躲猫猫一样,不见踪影。黄河以北有些地方,都70多天没见着个正经雨点了!5月30号,国家气候中心发话了,说这干旱的情况是有点变化,但离彻底好利索还差得远呢!
今年春天开始,河南天气特别热,雨水特别少。黄河以北有些地方都70多天没好好下过雨了。到5月30号,国家气候中心发消息说干旱情况有变化,但还没完全解决。
端午节前后的雨水,是农耕文明里重要的气候观测节点。农谚云:“端午雨淋头,遍地是草头”,指端午降雨预示土壤湿润,草木疯长,既利庄稼也需防杂草。北方麦区更关注“端午晴遇丰年,端午雨泪涟涟”,因端午正值小麦收割关键期,晴好天气利于抢收晾晒,而降雨可能导致麦穗发芽、倒
“三夏”生产开始以来,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迅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有力有序推进“三夏”生产工作。
5月27-29日全省以晴间多云天气为主,平均气温24.6℃,较常年同期偏高1.4℃;累计日照时数26.8小时,较常年同期偏多6.5小时。光热条件较好,利于小麦成熟收获和晾晒储存。
根据河南省气象台最新发布的天气预报,未来三天全省天气呈现西雨东晴、北热南凉的显著特征。豫西豫南部分地区将出现分散性阵雨或雷阵雨,其他地区以晴见多云为主,气温呈现先抑后扬趋势。具体预报如下:
5月26-28日全省以晴间多云天气为主,平均气温23.5℃,较常年同期偏高0.6℃,累计日照时数26.7小时,较常年同期偏多6.8小时。光热条件较好,利于小麦成熟收获和晾晒储存。
当前花生盘面绝对价格处于历史低值,尽管基层余货量同比低于去年,但隐性库存的消耗情况存疑,外加新季花生播种情况较顺利,均压制盘面表现。但占据河南种植面积一半以上的豫南产区今年以来持续偏干,若高温少雨持续可能导致单产明显下降,后续或成为天气交易的主要题材,对盘面带
桂行创的豫南写生系列作品,堪称他对中原大地最深情的礼赞。豫南的山水,兼具北方雄浑大气与南方灵秀婉约的双重特质,这片土地的每一寸肌理,都吸引着桂行创背起画架,深入崇山峻岭、溪流河谷。他以脚步丈量土地,用眼睛捕捉光影,更以一颗纯粹的心感悟自然。
5月24日,2025年河南省先进制造业青年就业行动系列招聘——现代食品产业豫南(漯河)专场暨民营企业招聘月活动在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举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魏连升,副市长王继周等莅临现场视察指导。
郑州市气象台2025年5月20日6时40分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预计今天白天,郑州市主城区、航空港区、上街区所辖乡镇及街道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请注意防范高温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校园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或许不能和普通儿童一样活动,或许无法流畅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他们同样渴望被理解和接纳,值得被社会温柔以待。目前,越来越多的特需儿童正与普通儿童在同一间教室学习,这种教育方式被称为“融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