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长安区:筑牢工地“防毒墙” 平安法治来护航
为切实增强外来务工人员识毒、防毒、拒毒意识,筑牢建筑工地工人禁毒防线,在6.26禁毒日来临之际,石家庄市公安局长安分局组织民辅警深入辖区工地,开展了一场以“手牵手参与禁毒 心贴心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禁毒宣传活动,将全民禁毒宣传向纵深推进。
为切实增强外来务工人员识毒、防毒、拒毒意识,筑牢建筑工地工人禁毒防线,在6.26禁毒日来临之际,石家庄市公安局长安分局组织民辅警深入辖区工地,开展了一场以“手牵手参与禁毒 心贴心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禁毒宣传活动,将全民禁毒宣传向纵深推进。
在电视屏幕上,她是慈眉善目、满口包治百病的“神医”,一会儿是北大专家,一会儿是蒙医传人,一会儿又化身老中医,骗的人一愣一愣的。
我们经常看到“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网络流行语,这充分说明公众对专家及专家建议的反感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现象。
其实这些所谓的“神医卖药”节目,说白了就是在推销药品,而那些号称什么病都能治的“老神医”,其实只是药商花几百块钱请来的演员。
如果不是骗局被揭穿,刘洪斌或许依然是无数老年人口中的“救命恩人”。
2010年,一位老太太从工作单位上退休之后,便怎么都闲不住,就想着出去找再找一份工作干着,因为这位老太太就是以后上的名医刘洪斌,甚至连这个名字都是假的。
电视剧发展到现在,已经细分赛道,精准定位,能迎合每个年龄段的观众。什么权谋剧、甜偶剧、玄幻剧、穿越剧等不一而足。正所谓想睡觉马上有人递枕头,真是对观众关心的“无微不至”。
刘洪斌的故事始于一场畸形的"追梦"。退休后想当演员的她,本以为龙套角色是晚年寄托,却被广告公司盯上——对方看中的不是她的演技,而是那张"亲和力十足的中老年面孔"。当第一次穿上白大褂扮演"医生"时,她或许以为只是"演戏",但很快发现,虚假身份带来的金钱诱惑远超跑
3年时间,80亿元进账,平均每天730多万的收入,这样的数字即便放在当今互联网大佬身上也令人咋舌,更何况出自一位古稀老人之手。
没想到人人喊打的假神医、假神药还没有绝迹,还有很多中老年朋友前赴后继掏光养老钱。前有蒙药藏药行骗,如今灵芝行业也出现了一批伪专家,披着灵芝的光环外衣行骗,令不少“天真”的中老年朋友追悔莫及!一人饰演9专家,3年诈骗80亿:你敬她是专家,她当你是傻瓜
三年里她更换了9个身份,游走在各大电视台荧屏前,手持“特效药”就在无数老年人身上狂捞百万。
2014年,山西太原某影视城里,一位白发苍苍的退休女工正蹲在角落啃着5块钱的盒饭。她叫刘洪斌,65岁,年轻时在纺织厂踩了30年缝纫机,退休后为了“过戏瘾”,成了影视城的老年群演。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倪海厦生前并不怎么出名,在他的老家台湾,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倪海厦是谁,他在美国行医也没有很大反响,在英文互联网搜索“倪海厦”或者“海厦倪”,搜索结果寥寥无几。
大家经常能在电视的广告上,看到一位满头银发、和蔼可亲的老专家频频出现。她自称"行医五十载,没有治不了的疑难杂症",声称能以"一天买菜钱"的价格治好种种顽疾,不少观众对此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