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初的东方探险:耶稣会士如何重塑欧亚认知
那时候的欧洲地图上,契丹和中国被画成两个国家,连葡萄牙水手都分不清。鄂本笃翻过寒风刺骨的帕米尔高原,躲过沙漠强盗的刀剑,啃着干粮走了整整三年。
那时候的欧洲地图上,契丹和中国被画成两个国家,连葡萄牙水手都分不清。鄂本笃翻过寒风刺骨的帕米尔高原,躲过沙漠强盗的刀剑,啃着干粮走了整整三年。
引言:16-18世纪首次发生的中西文明之间的学术交流,使得西方哲学经典(以亚里士多德著作为主)被翻译成中文,同时,中国哲学经典(以四书五经为主)也被翻译成西文。在介绍中西思想相遇的背景之后,我们将简略地分析这一相遇在当时不同哲学分支(逻辑学、形而上学、人性论、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交织,中华大地风雨飘摇。就在此时,耶稣会士远渡重洋而来,以传播 “先进科技” 为幌子,悄然编织起一张权力大网。利玛窦这位传教先锋,怀揣着《几何原本》叩响了中国的大门,凭借精妙的几何知识,成功吸引了一众士大夫的目光 ,其中不乏东林党中的骨干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