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钝之:渊源与流变 ——敦煌唐代行草书写本风格释析
内容摘要:敦煌书法五体兼具,风格多样,其中以楷书为主的“写经体”多是抄写的正典,而行草书一般是为正典作的注疏或释论,以及书函或是题记。以汉文文书来说,其书法既有本土的书风,也有中原“崇王”或是初唐名家的书风。敦煌书法的渊源尤在汉晋,它也有一个传承的谱系,因此,
内容摘要:敦煌书法五体兼具,风格多样,其中以楷书为主的“写经体”多是抄写的正典,而行草书一般是为正典作的注疏或释论,以及书函或是题记。以汉文文书来说,其书法既有本土的书风,也有中原“崇王”或是初唐名家的书风。敦煌书法的渊源尤在汉晋,它也有一个传承的谱系,因此,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唐朝是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官方铸造了大量钱币,周边政权和西域国家也深受其影响,大唐繁华可见一斑。
5月16日,“风度得如九龄否——张九龄和他的时代”在广东省韶关市博物馆第二展厅开展。一批出土于韶关唐代张九龄、张九皋(张九龄弟)墓的珍贵文物将首次在韶关与公众见面。
有唐五十弎禩,龙集敦牂。哀子李训、谊、譔、谌,衔恤在疚,寘怀靡所,永言报德,思树良因,敬立大道天尊及侍真像。粤若乩古,藐觌遂初,真宰鼑乎得壹,混成表于沖用。
右边的砖厚度为一寸六分,宽五寸,长一尺五分,左侧用正楷书写的六个字微微凸起,字径为一寸五分。这块砖出自仙居十都(今埠头镇一带),晚清时收藏在洪瞻墉手中。
你是否想过,千年前的唐朝人住在怎样的房子里?他们的日常生活又是怎样的场景?1995年,西安长安区灵沼乡一座唐墓中出土的一组三彩院落模型,为我们揭开了唐代民居的神秘面纱。这组精巧的模型不仅再现了唐代普通官员或富商的住宅布局,更让我们得以窥见唐人对于理想居住环境的
《碧落碑》在山西新绛县城内龙兴寺。寺始建于唐朝,原名碧落观。碑在观内,故名。宋太祖寓此,改名龙兴宫,后因僧人占居,又改龙兴寺。碑文小篆俊秀,书写特异,笔法工整,布局严峻,为我国书法史上的珍品。
1958年,陕西省旬邑县出土了一块唐代墓志——《大唐故泰州诸军事泰州刺史侯使君夫人窦氏(娘子)墓志》,简称《窦娘子墓志》。墓主窦娘子是唐朝名将侯君集的母亲,卒于贞观六年(632年),归祔于贞观十一年(637年)。墓志详细记载了窦氏的家世、德行及侯君集的功绩,具
5月16日,由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风度得如九龄否——张九龄和他的时代”在韶关市博物馆第二展厅开展。一批出土于韶关唐代张九龄、张九皋墓的珍贵文物,将首次回到“故乡”与韶关的父老乡亲们见面。
关于唐代前期有无孝廉科及孝廉一词的含义,前人争议颇多。从制度层面看,常科中仅在代宗时短暂设立过孝廉科,制科也只是在唐初有过察举孝廉的行为,这说明代宗之前的科举制度中没有孝廉科存在。从文献层面看,唐人文献中的“孝廉”绝大部分都是明经的代称。孝廉本来主要考察德行,
对于国家政务的管理,唐朝政府对于时间的把握尤为严格,根据史书记载,唐朝的“时辰”制度相对完善,国家制定了明确的作息和时令安排,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和国家政治活动中。
唐代不仅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还是军事强盛、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其中唐代的铠甲制造技艺,也在当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本文以高适《涟上题樊氏水亭》为核心文本,结合《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等文献,运用“以诗证史”之法,深入考证唐代涟水“樊氏水亭”的具体位置,及其与淮河、涟河(游水)之间的空间关联。通过解析“涟上”“淮水东流碧”等诗句意象,揭示水亭坐落于淮河与涟河支流交汇的“金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偶然发现,让一批尘封千年的唐代“放妻书”(离婚协议)重见天日。这些泛黄的纸卷上,工整记录着丈夫与妻子“和离”的约定,其中“三年衣粮”“妆奁返还”等条款,颠覆了人们对古代女性“婚姻附属品”的刻板印象——在开放包容的唐代,女性竟能通过
宫廷女装作为当时社会文化和艺术创新的集中体现,不仅展现了礼仪与时尚的完美结合,更以其开放性、包容性和精致的工艺成为后世服饰设计的灵感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