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热土|邂逅“耳朵先生”——人民音乐家聂耳
当久违的春雨,落在甬道街41号的成春堂,人民音乐家聂耳故居的青瓦木屋时,那些关于聂耳斑驳的故事,也随着那把小提琴,娓娓道来……
当久违的春雨,落在甬道街41号的成春堂,人民音乐家聂耳故居的青瓦木屋时,那些关于聂耳斑驳的故事,也随着那把小提琴,娓娓道来……
壮美广西,除了闻名中外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外,还隐藏着一个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在广西百色市靖西市,有一个名叫鹅泉的景区,这里的美景犹如诗和远方,等待我们去追寻、去体验、去珍惜。
在文学的浩瀚海洋中,飞白先生如一位勇敢无畏的水手,独自驾驭扁舟,在中外诗学的浪潮中自由驰骋,饱览诗海奇观,探取无数诗歌珍珠,汉外译介之以飨读者。他以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养,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中西比较诗学的大门,呈现“筑屋共居”的宏大诗学理念及其关照人类命运的
古已有之,但在古代,“扶杖”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随便“扶”的。《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也就是说,五十岁,你才有资格“扶杖”,而且仅限于自己家中,随着人渐老,扶杖范围,才得以逐步扩而大之。
END作者简介覃源漫,男,80后,壮族,现居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闲暇时读书,安静处写作,在大环境寻找小欢喜,在大时代记录小人生,文章散见《中国国防报》《工人日报》《广西民族报》《右江日报》等。
昨夜,一起驻过村的老谢打电话来,说他在村委会想起驻村的日子,我问他回去干什么?他说是应邀回来村里参加搬家仪式。我问:我整理的书屋还在用着吧?他说:用着,书籍也增加了不少。
在弥勒市境内,藏着一个占据优越地理条件的村落——大树龙潭村。它东接弥勒北高速出口,西连风景秀丽的大树龙潭,南邻书香四溢的庆来学校,北毗碧波荡漾的流洒水库。交通干线纵贯南北,这里不仅是弥勒市的交通要道,更是通往周边市县及省会昆明的重要门户。
清晨,一缕柔和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后院的老桑树下。我漫步其间,偶然发现了一只悬挂在枝头的蚕茧。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宛如一颗温润如玉的乳白色珍珠,又似一滴凝固在时光中的月光,茧壳上那细密而错综的纹路,细细诉说着蚕儿吐丝自缚的艰辛历程。
晓荔,原名孙晓荔,云南省政协办公厅暨书画院书画作品专集《山河写意彩云间》主编,云南政协报文化副刊原主编,中国作家世纪论坛组织委员会2005~2007届理事,云南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作家、诗人、影视编剧、资深文化编辑。其小说(含中篇小说)、影视剧本、诗歌、散
擎天大树枝杈偎倚,山风一来,天籁响。似乎“欲与天高试比高”,又似乎“却话巴山夜雨时”。筑巢鸟族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寻食雄鸟消失在岚烟翠雾、霞天彩虹处。猴群还嫌山寂寞,游荡树间如凌波微步,密林簇动,幼崽依偎怀中,好奇地欣赏着奇幻森林。“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云南政协报》是云南省唯一一份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大报,“文苑热土”是由云南政协报创办的文学副刊品牌栏目。作为传承文化、启迪思想的重要阵地,“文苑热土”始终秉持开放、包容、创新的理念,致力于挖掘和展示具有时代精神与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为进一步丰富文化生态,
咸阳王,这一尊贵封号属于元代云南首任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对于外省人士而言,这个名字或许稍显陌生,但在昆明,他的功绩早已深入人心,广为人知。作为中亚古城布哈拉的望族后裔,赛典赤·赡思丁系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直系传人。昔年,成吉思汗铁骑横扫小亚细亚,赡
儿时,家中后院就栽种着一棵梨树。每年初春,总是粉红的桃花先开,接着是淡白的李花,最后才轮到那雪白的梨花盛放。对于性子急切的我而言,从梨花开放盼到梨果成熟,着实是一段漫长的时光。在桂北多雨的春季,并非每一朵梨花都能幸运地结出果实。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年清明至,当我携妻带儿地赶回老家祭拜逝去的亲人的时候,我的内心深处莫名地多了一些忧伤。除了有对亲人的思念之外,更多的则是对生命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END作者简介王东岭,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自然资源报》《陕西日报》《民主协商报》《山东工人报》《河北工人报》《牡丹》《草原》《参花》《金田》《鸭绿江》《作家天地》《唐山文学》《钱江晚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700余篇(首)。先
END作者简介叶巨龙,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文字散见《浙江作家》《中国自然资源报》《生态文化》《国防时报》等国内外报章网媒,作品入选《我和我的祖国·朗诵小学版》《新南方诗篇》等多种选本。
从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出来,时间已是午后,我们便去游览阳光旅游度假区。由于导游不是本地人,多次领错路,白白浪费了一个多小时。下一个旅游景点是罗平油菜花海,是本次旅游的“重头戏”,大家都很当回事儿。算算时间,已很紧迫,弄不好,就会影响看花。这时有人提出,为了不影响下
在繁花似锦的春天,我喜欢去观赏“春花”,陶醉其中,乐此不疲,而“春花”回报我“艳丽”“芬芳”“灵动”“启迪”,来了一场场“双向奔赴”,够动人的了。
竹子,参天耸立、笔直光滑,历来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青睐。他们或赞赏她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或赞赏她不随波逐流的风格,或赞赏她刚柔并济的坚韧性格。宋代大文豪苏轼、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清代雅儒郑板桥等风流人物,无不对竹情有独钟,加以赞赏推崇,尊之称为“岁寒三友”“绿色
如是佳句流传至今,怎能不令人叹服、津津乐道、纷纷效仿呢?父亲是一个地道的“效仿者”,几十年如一日的一壶春茶“煮”岁月,“煮”人生,别有一番韵味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