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李迎希中将改授少将,马上写信给粟裕反映情况,后来呢
1955年,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度。李迎希原本拟定授予中将军衔,最终却仅被评为少将。而与他同职、资历稍逊的几位副司令员,均获中将衔。
1955年,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度。李迎希原本拟定授予中将军衔,最终却仅被评为少将。而与他同职、资历稍逊的几位副司令员,均获中将衔。
1935年1月的怀玉山,刺骨的寒风卷着雨雪,像鞭子一样抽在战士们的脸上。红十军团参谋长粟裕站在山梁上,望着漫山遍野的国民党军碉堡群,心里沉甸甸的,像压着一块巨石。这支北上抗日先遣队已经在皖南转战三个月,原本一万多人的队伍,如今只剩下八千多人,还带着三百多名伤员
数据:解放战争核心统帅,指挥四渡赤水、直罗镇战役,解放区战场歼敌超百万。
这句穿越十年的感慨,不仅揭开了朝鲜战场最艰难时刻的生存困境,更牵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抗战时期粟裕在苏中创建的“敌后粮仓”,竟能让新四军战士穿着绸缎衬衣、盖着丝棉被打仗。
关于孟良崮战役,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另类的说法。主要是战役过程中,由于我有5个主力纵队参加围歼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于是,不少人便将战场局势简单定性为“五打一”。而这种定性,又经过时下张灵甫的一些“粉丝”们炮制出的“五打一不仗义”,“五打一怎么打都能赢”,“
你敢信吗?1947年的一场生死较量中,华东野战军副司令粟裕突然掏出一把"王炸",竟要动用10个纵队围歼国军头号王牌整编74师!参谋部当场炸锅:"这是要拿鸡蛋碰石头?"蒋介石却在南京冷笑:"共军必败!"然而三天后,南京城传出一声枪响,国军中将师长张灵甫饮弹自尽
在新中国的开国将帅序列中,张云逸大将以其独特的经历和待遇备受瞩目。他被授予大将军衔,却享受元帅待遇,这在开国将帅中是独一无二的特例 。张云逸资历极深,参加过同盟会,历经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已是国民革命军的少将参谋
他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丰功伟绩及其高尚品德和多方面的杰出成就,已有《陈毅传》及许多同志的回忆文章作了叙述,用不着我再作更多的补充。但对陈老总的坦言宏论和铮铮风格,留给我的印象很深,总想在这方面写点回忆文章来纪念他,我觉得这对后人确是难得的精神财富,有必要作些介
因为他与同僚们相比,确实要略高一筹,不仅能打仗、会打仗,而且更善打恶仗、硬仗,尤其诡计多端、性格狡诈的一面,更是令人觉得他难缠,由此毛主席评价他“狡如狐,猛如虎。”
1979年1月,北京军事学院礼堂内,粟裕身着整洁的军装,站在讲台前宣读《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报告。台下坐满高级将领,许多人注意到他握稿的手指微微颤抖——这位72岁的老将刚结束住院治疗,军装里的身躯仍显单薄。报告持续三个小时,粟裕全程站立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夕,越南国防部长武元甲在作战会议上突然抚掌大笑:"此战必胜!"这位与新中国将帅有着深厚渊源的"东方拿破仑",为何在听闻中国东线指挥官人选后如此笃定?这场跨越三十年的军事博弈背后,暗藏着怎样的将星交锋与历史宿命?
1904年,山东泰安的王耀武在饥荒中抓着母亲缝的粗布书包走进私塾;三年后,湖南会同县的粟裕正跟着武师父亲学打南拳。这两个相距千里的少年不会想到,他们的人生将在1934年的皖南山丘轰然相撞。
1958年粟裕大将被戴上一顶“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野心家”的帽子,成了我军解放后第一批被“批倒批臭”的高级将领之一。
1955年金秋,新中国百废待兴,为了表彰那些在革命战争年代浴血奋战、功勋卓著的将领,中央军委举行了首次盛大的授衔仪式。此次授衔,军委以将领们的资历、职务和战功为主要依据,共授予了千余名将帅,其中少将军衔者共有798位,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
“老许啊,咱们这盘棋得换个下法了。”1949年1月8日深夜,中南海菊香书屋里飘着茶香,朱德握着铅笔在地图上画了个大圈,对面坐着的周恩来正在整理会议纪要。这个看似平常的冬夜,注定要在军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就在三小时前,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整编全军的重大决议
陈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对诗词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功底。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笔耕不辍,以诗词记录革命历程、抒发革命情怀。其诗词作品比如《梅岭三章》等,风格豪迈奔放、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老粟啊,你这两样占全了!”1961年深秋的上海华东医院走廊里,陈赓大将突然驻足。粟裕望着老战友被病痛折磨却依然狡黠的眼睛,手里的搪瓷缸晃出几滴枸杞水——这个瞬间被值班护士记在日记里,成为解密两位开国将帅肺腑之言的珍贵旁证。
1948年1月的鲁西南前线,粟裕的公文包里总装着三样东西:磨损的放大镜、自制的敌我态势图、写满伤亡数字的笔记本。当中央要求他率三个纵队十万大军南渡长江时,这位爱算“细账”的将军,开启了史上最复杂的战略推演。
照片上,70多岁高龄的李曼俊笑容灿烂,身旁紧紧依偎着她的就是女儿粟志云,粟志云和母亲穿着同色系的红色上衣,又在其上罩上了一件墨绿外套,整个人显得端庄沉稳。
在人民军队灿若星辰的将帅长廊中,粟裕大将如日中天,而他背后的这位搭档却如隐星般鲜为人知。刘炎,这位与粟裕并肩缔造新四军第一师辉煌的革命者,用生命诠释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赤子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