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浩田冒险白天穿插长津湖,夺4高地仅损2人,27军军长:召回重用
1944年6月,胶东大地战火纷飞。15岁的迟浩田瞒着家人,揣着母亲连夜烙的玉米饼,赤脚跑了三十里山路,在招远县抗日游击大队的征兵处,用树枝在地上工整写下"保家卫国"四个大字。这手好字不仅让招兵干部惊叹,更让少年成为全大队最年轻的通信兵。
1944年6月,胶东大地战火纷飞。15岁的迟浩田瞒着家人,揣着母亲连夜烙的玉米饼,赤脚跑了三十里山路,在招远县抗日游击大队的征兵处,用树枝在地上工整写下"保家卫国"四个大字。这手好字不仅让招兵干部惊叹,更让少年成为全大队最年轻的通信兵。
1948年的华北平原,像被泼了墨的宣纸,战火一寸寸染黑土地。东北野战军的铁蹄踏得比西北风还快,每天80公里的推进速度,把傅作义的算盘珠子全震散了架。这位号称“华北王”的将军,手里攥着全美械装备的35军,愣是让两腿跑路的解放军包了饺子。这事儿好比下象棋,眼瞅着对
俄罗斯rtvi、《生意人报》4月11日报道,莫斯科第二西区军事法院没有从坦波夫地区的审前拘留中心释放俄罗斯陆军王牌军、第 58集团军前军长波波夫少将,他被指控犯有特别大规模的欺诈罪和官方伪造罪。
近日,包括俄新社、《生意人报》等多家俄罗斯媒体证实,此前曾因贪腐而遭到免职和拘留的前俄罗斯第58集团军司令、陆军少将伊万·波波夫即将重返战场。因为这位曾经的王牌军长获得了普京的"赦免",将被派往乌克兰前线参加作战。
1955年毛主席收到了一封书信,寄信人是董其武将军,时任69军的军长。董其武写信是为了自己的军衔,在信中,董其武将军对主席表示,自己身居军长之职,但组织却将自己的军衔定为中将,这实在不符合规定,所以董其武请求毛主席将自己的军衔改为少将。
李云龙,那家伙,打仗是把好手,可这用人嘛,有时候也让人摸不着头脑。
陕南的马儿岩,一个看似普通的山谷,实际上埋藏着一段令人唏嘘的革命往事。今天,当你站在那片斑驳的山林中,偶尔还能看到一些模糊的红军标语,或者是无名烈士墓群。
2015年1月14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告别厅里,一位87岁老人的遗体覆盖着党旗,鲜花簇拥中摆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中的他眼神坚毅,正是新中国最后一位指挥过大规模实战的开国上将张万年。
1944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失利,导致其海上补给线近乎瘫痪,因此日军急于在大陆上打开交通线。日本军方于是制订了“一号作战”计划,试图打通平汉线南段和粤汉线,以实现其与南方地区的铁路联络。
受着家乡风土人情的熏陶,胡公冕从小立志报国,他没有选择一条安稳的道路,而是走向了那条充满风雨的革命之路。
1950年,王宏坤在调往海军前的最后一站汉口,意外重逢昔日红军战友刘世模。一见刘世模潦倒的家境与身患重病的模样,王宏坤不禁惊问:“你穷成这样,为何不找我?”曾经的红军副军长刘世模,为何会陷入如此困境?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951年6月的北京城,槐花香里裹挟着鸭绿江畔未散的硝烟。中南海丰泽园的垂花门前,毛主席捻灭手中的烟蒂,望着庭院中匆匆走来的四道身影,梁兴初、温玉成、吴瑞林三位军长的军装还带着朝鲜战场的尘土,而走在最前的吴信泉,眉宇间凝着云山战役的肃杀之气。
在一军里面,军长叫张治银,副军长叫张霖。有次军长就问副军长,他说,“傅全有,都干了10年的副师长,每年上报干部提升的时候,为什么三师没有把傅全有给报上来呢,只有报上来了,我们才能研究嘛”。副军长对傅全有比较了解,他就说:”傅全有呢,这个人能力很强“,他军长也说
电文内容是:妻子张博昨日刚刚诞下了一名男婴,母子平安,希望蔡副军长在前线努力为国,勿要挂念。得子的喜悦刚刚攀上蔡正国的心头,然而不远处隆隆的炮火声,却将他再次拉回到残酷的战争当中。他将电文轻轻地压在案下,准备待战事稍歇之后,再给妻子复电,不想,这一拖,便一直拖
1949年6月,西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正式组建。这支被毛泽东称为"西北铁拳"的部队,下辖三个精锐军,在短短半年内解放县城47座,歼敌12.6万,创下全军"解放县城最多、歼敌速度最快"的双重纪录。更令人惊叹的是,这支部队的三位首任军长,在1955年全军授衔时全部荣获
1985年云南的冬天特别寒冷,位于边境的小县城麻栗坡突然热闹起来,军绿色的大卡车一辆接一辆开进山沟,原来是参加轮战的兰州军区47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到了。
1955年大授衔中,原四野军长贺晋年拟被授予大校军衔,彭德怀觉得不妥,就找朱德谈这件事,而朱德又找到毛主席,毛主席看后很诧异,就最终表了态,
身为国民党的丈夫为国捐躯之后,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苟且存活,生活一时间难以为继。某日,忽有一群身着正装的人前往家中,自称是中央派下来那边的人。王怡芳将信将疑,对方客客气气掏出表明身份的凭证供她查阅,并向王怡芳说明情况:他的丈夫黄樵松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面对彭德怀老总的一句怒斥:“你连毛主席的话也不听了吗?”一位极为低调的将军,终于勉强接过了属于他的少将军衔。
1900年生于海南乐会县的何畏,童年时便随父亲远赴马来西亚谋生。在英属殖民地的中华学校里,这个混血少年(祖母为越南人)接触到了进步思想,14岁就参与组织工人运动,被英国殖民当局逮捕驱逐。回国后他考入厦门大学,与郭沫若共同创立文学团体“创造社”,在《洪水》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