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樟树村:小蔺草种出“大钱景”
初夏的攸县丫江桥镇樟树村,连片的蔺草在微风中泛起绿浪,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清香。6月,村里试种的200亩蔺草迎来首季丰收,村民们手脚麻利地在田间忙着收割、捆扎、装车,笑意都写在了脸上。“看这收成,每亩干草能收1500斤,那一亩地可以挣1000多元!”,村民陈
初夏的攸县丫江桥镇樟树村,连片的蔺草在微风中泛起绿浪,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清香。6月,村里试种的200亩蔺草迎来首季丰收,村民们手脚麻利地在田间忙着收割、捆扎、装车,笑意都写在了脸上。“看这收成,每亩干草能收1500斤,那一亩地可以挣1000多元!”,村民陈
人们对草席的记忆,自古便和夏天分不开。炎炎夏日,在没有空调的年代,一张草席、一顶草帽,清凉了江南人的整个夏天。近日,记者来到江苏苏州高新区浒墅关镇,探寻那一份过去的“清凉”——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浒墅关草席制作技艺。
曾几何时,竹席一铺、蒲扇一摇,就是中国人对抗酷暑的“标准姿势”。可如今,这个承载着几代人夏日记忆的物件,却悄然退场,甚至被网友调侃为“时代的眼泪”。凉席为何不再吃香?背后藏着哪些生活方式的巨变?
五年前装修的王女士至今记得,当时逛家居市场,销售信誓旦旦说:“榻榻米能装30床被子,小卧室秒变‘收纳神器’!”她咬咬牙花了2.8万在8平米卧室做了榻榻米,结果住进去才发现——理想和现实隔着十万八千里。
我多次来到古蔺,每次来都有新感悟。昨晚在党校散步时,猛然发现对面和后面的山形很像一幅幅人头群雕,仿佛能看到一些熟悉的红军将士的侧面,有鼻子有眼睛,形态十分逼真,让我非常震惊!先烈们似乎在问我们来这里干什么?
曾几何时,竹席一铺、蒲扇一摇,就是中国人对抗酷暑的“标准姿势”。可如今,这个承载着几代人夏日记忆的物件,却悄然退场,甚至被网友调侃为“时代的眼泪”。凉席为何不再吃香?背后藏着哪些生活方式的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