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能记住一切,这个时代还需要博学的人吗?
钱锺书是中国当代最伟大的学者与作家之一,以博闻强记、过目不忘著称。他的著作中随处可见的多语种、跨学科的征引,令人叹为观止。
钱锺书是中国当代最伟大的学者与作家之一,以博闻强记、过目不忘著称。他的著作中随处可见的多语种、跨学科的征引,令人叹为观止。
钱钟书生于清宣统二年(1910),逝世于1998年,经历了中国社会由近代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历经一系列重要变革与运动:末代王朝瓦解,民国成立,军阀混战,抗日,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反右,“文革”……期间,他从无锡到北京、上海、英国、法国、昆明、蓝田,再到上海
拙作《西书东藏:中国文化名家的外文藏书》(下简称《西书东藏》)于去年夏天出版,书中记述了梁漱溟、吴宓、徐志摩、钱锺书、夏志清等三十余位学者收藏、阅读西文书的故事。该书出版时用了一些旧稿,而我的收藏犹在增加,晚近得来的书没来得及一一补述进书里。现想略作介绍,以为
世间有一种人外表温软,内心则十分强悍,钱锺书即是一例。钱锺书字默存,据说,是因为他小时候口无遮拦,常得罪人,为此父亲钱基博特地为他改字“默存”,告诫他缄默无言,存念于心。钱锺书表面看是一个谦虚、温和的人,其实骨子里有着传统士人的那种倔强与狂狷。
今年高考作文题,有两个点被较多讨论:一是全国一卷、二卷都以诗歌为出题材料,北京卷“微作文”允许选写诗歌,诗歌受到了较多关注;二是由上海卷的“专、转、传之关系”探讨作文出题中的思辨性问题。
当今国际比较文学界的发展趋势之一,即是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的结合。比较文学界对文化理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在文学研究中引进了文化比较的视角,寻求具有跨文化意义的普遍规律。这也是比较文学跨语言、跨文化研究的必然体现。比较文学向比较文化的演进有其自身的演绎逻辑。长
我上《中国近代文学史》的时候,老师花了两个礼拜,跟我们讲述了四位著名作家的生平,尤其是他们的婚姻部分。
钱锺书(1910—1998),中国著名文学研究家、作家、语言学家、哲学家、翻译家,被誉为“博学鸿儒”“文化昆仑”,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等,著有《管锥编》《谈艺录》等。
钱锺书也是极有才气的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八个字,用在钱锺书身上,那可真是当之无愧,一点含糊都没有。早在三十年代,吴宓就说过:“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辈中要推陈寅恪先生,在年轻一辈中要推钱锺书,他们都是人中之龙。”但如果硬要做比较,无妨说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