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布月球探测未来蓝图
本次展览围绕中国探月工程历史背景、研制历程、主要成就、未来任务等,以实物实证与历史档案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系统展示中国探月工程自2004年立项以来,以“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为引领,走出的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从嫦娥一号开启中国深空探测篇章,到嫦娥三
本次展览围绕中国探月工程历史背景、研制历程、主要成就、未来任务等,以实物实证与历史档案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系统展示中国探月工程自2004年立项以来,以“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为引领,走出的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从嫦娥一号开启中国深空探测篇章,到嫦娥三
这款多功能集成化太空采矿机器人的基本形态为六足模式,有三个轮足和三个爪足,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适应太空中的微重力环境。
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是人类长期、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威胁,被联合国列为威胁人类生存的20大灾难之一。《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在宇宙的时间长河中并不罕见,有一种假说认为,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在如今的墨西哥湾附近,产生威力
近期,一颗名为2024YR4的小行星存在撞击地球概率的新闻引发民众对于潜在威胁小天体的热议,与此同时,我国于此前公开的“近地小行星防御”计划也再度引发关注。为给我国近地小行星防御工程立项论证和研制实施提供新思路,3月13日,由我国深空探测实验室承办的一场主题为
在浩瀚无垠的太阳系里,隐藏着众多小天体,它们虽不起眼,却因潜在的对地球的影响而牵动着人类的神经。小行星监测,这一看似遥远的科学探索,实则与人类的生存安全息息相关,成为了守护地球的重要一环。同时,它也为我们揭开太阳系历史与演化的神秘面纱提供了宝贵线索。
发现时间与地点:2024年12月27日,位于智利Río Hurtado的 "小行星陆地撞击最后预警系统"(ATLAS)首次观测到该天体。
通常情况下,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近地小行星起源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主小行星带。但最近的研究表明,一小部分近地天体也可能来自被撞击后的月球表面(月球逃逸速度约2.38 km/s)。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新的一年里,太空商业旅游和服务也将开启新篇章。
先说最值得期待的——我国的天问二号任务,它将追寻小行星与彗星的秘密。天问二号任务计划于2025年5月发射。这是一次充满冒险的探索,计划从一颗近地小行星和一颗远处的彗星中采集样本。这些样本将帮助科学家揭开太阳系早期的神秘面纱,尤其是关于地球水源和生命起源的线索。
天问2号任务计划于2025年的5月份发射,这是一次充满冒险的探索计划,从一颗近地小行星和一颗远处的彗星当中采集样本,这些样本将帮助科学家揭开太阳系早期的神秘面纱,尤其是关于地球水源和生命起源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