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路,未来该怎么走?蒲慕明院士笑着说…
5月17日,张江科学会堂内,思潮交汇。第四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现场,科普和科技传播领域的顶尖专家和学者相聚在这一上海科技传播领域的重要国际交流平台,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传播挑战、亚洲科技传播的演进脉络与未来构想,以及高校在重塑传播生态中的探索与实践,共同探讨科
5月17日,张江科学会堂内,思潮交汇。第四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现场,科普和科技传播领域的顶尖专家和学者相聚在这一上海科技传播领域的重要国际交流平台,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传播挑战、亚洲科技传播的演进脉络与未来构想,以及高校在重塑传播生态中的探索与实践,共同探讨科
·公民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指标。科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没有科学基础的中小学生和成年人,另一类是针对有科学基础、多学科的科研人员的“高端科普”,这类科普有助于学科交叉的发展,我们现在缺乏高端科普。
5月17日,2025上海科技节开幕式后的第四届科技传播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提到“科学公民”的概念,即具有相当科学素养、以科学态度从事各行各业的公民。
当AI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度越高,它就越需要被人理解,也越需要理解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这一过程中,科技传播也变得更加重要,它早已不是单纯的传递科学知识,而是为知识和技术赋能,甚至重塑创新。
17日开幕的2025年上海科技节“第四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主旨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在主旨演讲中分享说,从他个人来看,未来数十年不会是AI取代人,而是会用AI的人取代不会用AI的人。
5月17日,在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主旨大会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阐述了对AI时代职业变迁的看法。
5月17日,2025上海科技节启幕。当天上午举办的第四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主旨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作主旨报告时表示,在未来数十年,将不是“AI取代人”,而是“会用AI的人”取代“不会用AI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