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马家军帮凶被押赴昔日战场枪决,告慰西路军牺牲战士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一部分朝着甘肃省西北部进发,开启了西路军西征的征程,这是一段极其悲壮的历史。在前行的道路上,他们和马家军开展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战斗。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一部分朝着甘肃省西北部进发,开启了西路军西征的征程,这是一段极其悲壮的历史。在前行的道路上,他们和马家军开展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战斗。
2019年仲夏,我沿着红西路军当年的征战路线实地参观考察,亲身感受西路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历史场景。我们一行从红军渡河后的首战地——靖远县吴家川出发,经虎豹口、一条山、大靖、土门、古浪、武威、永昌、山丹、张掖、临泽、高台、倪家营子、梨园口、马场滩,直至“红军三分兵
1936年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时刻。红军为了抗日大业,为了打通国际援华路线,西路军二万余人踏上了西征的道路。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支怀着坚定信念的队伍,却在河西走廊遭遇了一场残酷的劫难。
你可曾想过,一位曾指挥两万多红军精锐、让开国元帅当副手的军事统帅,建国后竟在编译局伏案翻译?
1936年,中国红军正踏上一条生死未卜的长征路,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在西行路上最深的阻碍,其实来自表面上最“友好”的苏联和共产国际。你敢相信吗?当年红军长征,除了翻雪山、过草地,最大的绊脚石并不是敌人,而是兄弟般的盟友。到底是为什么,“打通国际路线”这场关系中
“老杜,把枪收起来!”1937年6月的祁连山口,王树声突然按住杜义德摸向腰间的手。税卡武装的十几支土枪正对着这支仅剩七八人的队伍,马蹄扬起的沙尘裹挟着浓烈的火药味。这个瞬间的抉择,不仅决定了二十年后开国中将杜义德能否活着踏上陕北土地,更在革命洪流中刻下一道耐人
位于湖南省涟源市龙塘镇新石桥村湄水河畔的李聚奎故居,是一处湘中乡村十分常见的砖砌小院。这个朴素的小院,一边的房子是李聚奎一家人的生活日常陈列,另一边的房子是李聚奎生平业绩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