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叔本华:悲观的存在 不是我创造的
悲观的存在,不是我创造的。只需说明一点,我们感知到幸福的时候就源于悲观的参照。痛苦是生活里随处可见的底色,它是正宗的人生基调 。当我们去寻求快乐和幸福的时候,也意味着它们不是日常。我们与空洞同在,承认“悲观”的存在是一种态度,并不是自我人格的定义!所以,认为我
悲观的存在,不是我创造的。只需说明一点,我们感知到幸福的时候就源于悲观的参照。痛苦是生活里随处可见的底色,它是正宗的人生基调 。当我们去寻求快乐和幸福的时候,也意味着它们不是日常。我们与空洞同在,承认“悲观”的存在是一种态度,并不是自我人格的定义!所以,认为我
法国第一个汉语教授,也是西方世界的第一位汉语教授雷慕沙,是一个中国通,他有两个很出名的学生,一个叫儒莲,国际汉学(中国学)的最高荣誉儒莲奖,就是以他的名义设立的。还有一个学生叫鲍狄埃。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而我的第一个‘现实’,是父亲的税务账本、母亲的荷马史诗,和弟弟的夭折——它们共同构成了《逻辑学》的‘正题 - 反题 - 合题’。”
当我们谈论“东方思维”与“西方思维”时,常常会将其归纳为“整体与分析”“直觉与理性”“内省与外探”等不同路径。而在更深层的哲学结构中,一条隐形而决定性的主线,是各自思维模式的“基本逻辑”:东方倾向于“中庸之道”,西方则更擅长“辩证推理”。
本文旨在分析哪一个概念最能描述马克斯·韦伯作品中的核心主题——合理化过程(the rationalization processes):是“祛魅”(disenchantment)、“异化”(alienation)还是“失范”(anomie)。首先,我回顾了过去
今年(2017年)是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1992年出版)问世25周年。这本书鲜有人读,却常遭诋毁,它或许是战后时代最饱受诟病、被不公地摒弃和误解的书籍。这至少在一个方
卢梭,这位倡导社会契约论的伟大思想家,主张人人生而平等,构建理想社会需遵循“公意”。在他的理念中,社会政策应惠及全体,如养老金政策,即便部分人当下无需,也应强制参与,因其具有长远保障意义。
黑格尔的逻辑学常被称作"哲学的高峰",但用他的话来说,这座高峰不是用来仰望的,而是需要亲自攀登的思维旅程。让我们用日常经验作向导,揭开这座思想迷宫的神秘面纱。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与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的哲学体系,代表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两座高峰。康德以“批判哲学”划定理性的界限,黑格尔则以“辩证法”突破界限,宣称理性能够抵达绝对真理。若康德穿越时空,直面黑格尔的《逻辑
最近,“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这句话突然又火了起来,缘起竟是一名交通事故的受害者因不满法院判决而将女法官杀害一事。
尼茨在1703年向巴黎皇家科学院提交《论二进制算术》时,这位沉醉于《易经》六十四卦的哲学家用颤抖的笔尖写下:"这个宇宙最深邃的秘密,早已被中国人用阴阳爻线破解。"两个世纪后,当黑格尔在柏林大学讲堂宣称"绝对精神在德意志达到自我认知的巅峰"时,这位每日研读杜赫德
“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处的东西。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哲学、政治、历史和艺术等多个领域。黑格尔的逻辑学是其哲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在其著作《科学的逻辑》中,黑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