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一击!同盟会刺杀良弼如何成为清朝灭亡的导火索
1912年1月26日,北京西四北大街的寒风裹挟着火药味,炸裂的弹片将青砖墙垣凿出蜂窝状的孔洞。当彭家珍的炸弹在良弼专车旁轰然作响时,这位满清宗室最后的军事改革家,在血泊中完成了对时代最后的预言:"清亡矣,然杀我者乃真英雄。"
1912年1月26日,北京西四北大街的寒风裹挟着火药味,炸裂的弹片将青砖墙垣凿出蜂窝状的孔洞。当彭家珍的炸弹在良弼专车旁轰然作响时,这位满清宗室最后的军事改革家,在血泊中完成了对时代最后的预言:"清亡矣,然杀我者乃真英雄。"
1917 年 3 月,甘肃省静宁县一座不起眼的土坯房里,41 岁的巫医吴生彦正对着铜镜发呆。他额头上新纹的 "帝王痣" 还在隐隐作痛,耳边回响着高士秀昨天的话:"从今天起,你就是爱新觉罗的正宗后裔,改名达尔六吉,是我们要拥立的皇帝。" 这个一辈子靠给人驱邪治病
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再光辉宏伟的事业,也需要经济支撑作为基础。这句话放在刚刚成立的同盟会身上,一点也不错。实际上,在孙中山早期的函电、书信和演讲中,出现最多的就是“会费”、“捐助”、“债券”、“借款”等与经费相关的文字。种种迹象都告诉我们,壮志踌躇准备大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