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意会的“意会”
《科学、信仰与社会》是根据“洛德演讲”整理而成的,集中体现了作者所提出的新的科学哲学和认识论,批判了实证主义科学观,提出以人性为基点的科学信念、科学直觉和内在创造作为科学研究之基础的观点。
《科学、信仰与社会》是根据“洛德演讲”整理而成的,集中体现了作者所提出的新的科学哲学和认识论,批判了实证主义科学观,提出以人性为基点的科学信念、科学直觉和内在创造作为科学研究之基础的观点。
传统科学史的书写往往存在一个倾向,即时间凌驾于空间之上,以时间为序编写科学史,体现出历史在时间中。是否存在另一个研究维度,即从空间的角度书写科学史及科学知识的属性,从而表明历史在空间中呢?国家社科基金优秀项目“科学知识的空间叙事研究”(20BZX035)指出,
进入新世纪以来,当代科学哲学的研究范式又有了新的进展,“近来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借鉴康德和传统约定主义来复兴和捍卫先验知识。弗里德曼(M.Friedman)、德皮尔里斯(G.Depierris)、迪赛勒(R.Disalle)和斯塔姆普(D.Stump)等都提出和支
在科学史上,有些人的名字像恒星一样永恒闪耀,而亨利·庞加莱(Henri Poincaré)的光芒几乎覆盖了整个知识宇宙。他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甚至还是科学散文家。他的研究横跨数论、拓扑学、天体力学、相对论、电磁学、热力学,甚至心理学和科学哲学
逻辑上,证明“某事物不存在”需穷尽所有可能空间(如“宇宙中不存在独角兽”需遍历宇宙每个角落),这在实践中不可能实现。科学对“不存在”的断言,本质是基于归纳的概率判断(如“根据现有观测,地球南极不存在企鹅以外的陆生哺乳动物”),而非逻辑上的绝对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