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粒子变得更轻:KATRIN 为中微子质量设定新基准
利用氚衰变和先进的光谱技术,KATRIN大幅降低了中微子质量的上限,将我们对基础物理学的理解推向了新的境界。目前,KATRIN已分析了250天的数据,未来还将分析更多数据,研究人员对发现更多惊喜充满信心。未来的升级旨在探测假设的惰性中微子、潜在的暗物质候选体,
利用氚衰变和先进的光谱技术,KATRIN大幅降低了中微子质量的上限,将我们对基础物理学的理解推向了新的境界。目前,KATRIN已分析了250天的数据,未来还将分析更多数据,研究人员对发现更多惊喜充满信心。未来的升级旨在探测假设的惰性中微子、潜在的暗物质候选体,
几个世纪以来,炼金术士一直梦想着把铅变成金子--不是通过魔法,而是通过释放金属本身的某种隐藏的潜能。很显然他们并没有取得成果,但现代科学让他们圆梦了。
你见过内部中空的晶体吗?最近,纽约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空心晶体结构,并将其命名为 “Zangenite”(藏氏晶体),以纪念发现它的博士生臧石昊(Shihao Zang)。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颠覆了人们对晶体生长的传统认知。
本论文基于量子纠缠的非局域特性,对“量子纠缠速度等于零,两粒子运动同步且处于同一时间截面”这一命题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分析量子纠缠的基本原理、实验验证结果以及时空理论,揭示量子纠缠过程中超越经典时空概念的特殊现象,阐述两粒子在纠缠态下呈现的特殊关联机制,为理解量
自人类诞生以来,从原始蛮荒的生活形态一步步演变至如今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这一过程充满了难以预料的突破与奇迹。
美国能源部(DOE)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和石溪大学(SBU)的物理学家证明,在亚原子粒子碰撞中,准直喷雾(称为喷流)产生的粒子保留了其起源的信息。这项研究最近作为编辑推荐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上图所示为KM3NeT望远镜的光学模块。KM3NeT在地中海海底的黑暗深处捕获了迄今为止直接观测到的最高能量中微子。
在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中,基本粒子本应是无质量的,但我们却观测到一些粒子具有质量。为了能够解释这一现象,希格斯机制应运而生,并成为现代物理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希格斯机制通过一个自发对称破缺的过程,解释了粒子质量的来源。它的提出不仅解决了质能等价问题,也为粒子物
大型强子对撞机 (LHC) 是世界上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其研究人员观察到了铅转化为金的真实过程。但这种转变并不像之前观察到的那样来自直接碰撞。相反,它是通过一种涉及原子核之间险些错过相互作用的新机制出现的。
然而,尽管我们人类做不到,宇宙却能轻而易举地赋予一个粒子超光速的能量——这在超新星、类星体、黑洞中不过是小菜一碟。但为何我们至今未见超光速的粒子呢?在拥有强大能量的前提下,为何所有粒子的速度都被限制在299792458米/秒之下?
在物理学中,光有太多常人无法想象的怪异现象。最颠覆常识的一个现象就是光子并不是一个小球粒子,光子压根就没有形状和体积,甚至也没有边界。光子本身甚至是无限大的。对你没有听错,光子是无限大的。同时这个无限大的光子既没有时间概念,又是最小的能量单位。这种听起来前后矛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刚刚实现了一项令人震惊的壮举:将铅转化为黄金!这一「点石成金」的过程虽然仅持续约一微秒,且成本高昂,却让17世纪炼金术士的梦想在现代物理学中成真。
位于日内瓦附近 CERN 的大型强子对撞机 (LHC) 的科学家们透露,在 2015 年至 2018 年期间,加速器第二次运行期间产生了大约 860 亿个金原子核,这些金原子都是以光速的 99.999993% 将铅原子粉碎在一起的。
科学界最近取得了一项突破性的发现:研究人员首次通过实验观测到了一种行为类似“引力子”的粒子。这一发现为理解引力在量子层面上的作用提供了新视角。
在浩渺无垠的宇宙中,存在着无数神秘的粒子。其中,中微子以其独特的性质和神秘面纱,成为了科学家们探索宇宙奥秘的重要工具。中微子几乎不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能够自由地穿越宇宙空间,犹如一道神秘的光,照亮了我们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认识。
长久以来,人们将“空”视作虚无的代名词,一个没有任何物质或能量存在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说某个容器是“空的”,指的是它内部没有液体或固体。然而,当这个概念被拓展到宇宙这一广阔空间时,事情变得复杂且充满挑战。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美国《国会山报》报道,一项新研究发现,约三分之一的美国居民饮用的自来水中含有一种此前未发现的粒子,且可能有毒,引发了人们对潜在公共健康风险的担忧。
在物理学家的眼中,世界是一个由无数运动着的粒子与宏观系统交织而成的壮丽画卷。从微观的量子世界到浩瀚的宇宙宏观,运动不仅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更是连接一切现象与规律的桥梁。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物理学家的世界,从运动的角度,探索他们如何以独特的视角看待这个客观世界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和伯顿·里克特(Burton Richter,1931年3月22日—2018年7月18日)。图源:https://www.symmetrymagazin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