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刑场枪声惊:抗战名将李玉堂为何被蒋介石批“耻”处决?
1951年2月5日,台北碧潭岸边寒气刺骨。52岁的李玉堂被两名宪兵押上刑场时,白发被风吹得乱颤。他穿着洗得发白的灰布中山装,目光扫过远处阴沉的山峰,想起30年前在黄埔军校操场踢正步的清晨——那时朝阳正红,他腰间的皮带扣还闪着光。
1951年2月5日,台北碧潭岸边寒气刺骨。52岁的李玉堂被两名宪兵押上刑场时,白发被风吹得乱颤。他穿着洗得发白的灰布中山装,目光扫过远处阴沉的山峰,想起30年前在黄埔军校操场踢正步的清晨——那时朝阳正红,他腰间的皮带扣还闪着光。
“那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魔鬼!”1990年台北士林官邸的访谈中,87岁的张学良突然提高声调。当记者问及川岛芳子家族秘辛时,这位历经沧桑的东北军统帅眯起眼睛,手指在藤椅扶手上重重叩了两下。彼时距善耆将幼女送给川岛浪速已过去八十四年,但历史的褶皱里仍藏着令人脊背发凉
这句话像把刀,割断了38个子女与故土的最后联系。谁也没想到,这个晚清最后一位铁帽子王,临终前会给家族烙上如此耻辱的印记。
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川岛芳子的名字如雷贯耳,她因叛国投敌、为日本侵略者卖命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臭名昭著的大汉奸。
1928年6月4日凌晨,奉天皇姑屯铁路桥的爆炸声震惊中外。当东北王张作霖的专列在火光中化为齑粉时,躲在暗处的川岛芳子露出了复仇的冷笑。这个被日本军国主义豢养的满清格格,将张作霖视为不共戴天的仇人,其仇恨根源深深植根于家族使命、政治博弈与人性畸变的三重漩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