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曹全碑册》等亮相上博东馆,书画第二轮上新继续“压箱底”模式
第二轮书画展陈文物总件数267件/组,其中一级品70件,数量占全部展品的超过四分之一。此次展出的东汉《隶书曹全碑册》及北宋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卷》均列入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的195件文物名单,殊为珍贵。展览中除了久未露面或从未展出的文物,还有观众“熟悉的陌
第二轮书画展陈文物总件数267件/组,其中一级品70件,数量占全部展品的超过四分之一。此次展出的东汉《隶书曹全碑册》及北宋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卷》均列入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的195件文物名单,殊为珍贵。展览中除了久未露面或从未展出的文物,还有观众“熟悉的陌
张继隶书个性鲜明,和毛国典隶书一样,是可以在成千上万作品堆里面跳出来的,其主要优点是:用笔扎实,笔画遒劲,功力深厚;风格独特,熔多碑帖为一炉,化为己用;创新性强,个性鲜明。当然,对应这些优点,张继的书法也有相应的缺点:字法结体夸张,部分字结构变形过大;作品程式
近日我突发奇想,觉得历代的文人雅士爱吟诗填词写文章,为什么都写得那么生动感人?关键是他们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真实地记录下来,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实际上这些佳作就是一篇特殊的日记!在读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之后这种想法就更加确信了
日前,由石家庄市文联、民革石家庄中山书画院、石家庄市桥西区委宣传部主办,石家庄市书法家协会承办的“石上千年——田野隶书专题作品展”在河北美术馆开展。
在中国书法史上,文徵明无疑是众多学者笔下浓墨重彩的人物。他德才兼备,诗文书画俱工,领袖群彦,尤以小楷著称。王世贞评价其书法“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1]。事实上,文徵明本人对隶书颇有自信,曾自述:“吾于篆则不能,隶莫吾如古人也。”[2]观其隶书作品,小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湖北沔阳,也就是如今的仙桃市,自古以来便是人文荟萃之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传承。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陆和九自幼便沉浸于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为他日后在艺术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笔者唯一一次见到伟人的魏碑题字,在我们的印象中,伟人的题字作品,还是题碑作品,都是行草书,或者是楷书,却没有见过魏碑题碑,相信,对于你来说,是不是也是第一次呢?
今天,我们将以“当代隶书作品展”为切入点,深入探讨隶书的未来可能性。这不仅是对当前创作状态的审视,更是对这门古老艺术生命力的前瞻性思考。
花两年千金、送无数礼物和网络直播老师钻研隶书,满心期待能收获惊艳赞叹,结果却是“这字一出,竟让身为老父亲两眼一黑”,这般场景着实令人唏嘘。表面上看是在追求艺术,实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与对学习本质的曲解。书法学习本应靠日复一日的坚持、对笔法的钻研与对文化的感悟,
248cm×124cm的巨幅宣纸前,一支饱蘸浓墨的提斗笔沉稳落下——“轻云留雁影,澹月隐花容”。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评审现场,这幅单字40公分的隶书对联让专家崔胜辉惊叹:“笔力雄健,结体密不透风!”
“我在天边等你。”这是纪怀昌先生经常同他的弟子和学生们说的一句“口头禅”,言下之意就是,做什么都应该追求达到极致的境界。他还说:“人来到世上,不能白来一次,总要给这个世间留下些什么,不论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总之,要给社会留一些美好的东西。”
自赵孟頫“师古”之风的流行,元代隶书的尚古之风顿兴,丰坊评元代隶书:“分书以方劲古拙为尚,元人能此者虞伯生、熊明来、李申伯、吴主一,皆能古法。”关于虞集的隶书,陶宗仪给出的评价极高,他在《书史会要》中称虞集:“博文明识,精于辞艺,真行草隶皆有法度,古隶为当代第
不知道,你有没有关注过伟人早期的书法,其实,伟人早期的书法,更是我们学习“毛体”的基础,从这些书法作品中,我们更加能够领略到“毛体”的形成过程。
林散之祖籍安徽省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生于江苏省江宁府江浦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书法家、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名誉主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