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72岁白崇禧闻李宗仁返陆痛叹:我没用了
台北一个闷热的午后,电话铃突然响起。72岁的白崇禧从躺椅上撑起身,接起电话,屋里安静得能听见他呼吸的停顿。消息从大洋彼岸传过来——李宗仁在7月悄悄离开美国,飞去北京,选择回到大陆。
台北一个闷热的午后,电话铃突然响起。72岁的白崇禧从躺椅上撑起身,接起电话,屋里安静得能听见他呼吸的停顿。消息从大洋彼岸传过来——李宗仁在7月悄悄离开美国,飞去北京,选择回到大陆。
1969年的一天,蒋介石在台北的一处官邸里突然火冒三丈,对着身边的人咆哮起来:“我说了多少遍了!我失去江山,怪不得别人,罪魁祸首就是这两个人!”
至于胡友松,她被留在了大陆,临走之前,胡蝶将一个装满首饰的匣子交给胡友松的养母,让她好好照顾自己的女儿,不仅如此,日后还要送女儿去上学。然而,这位养母阳奉阴违,私自将这些首饰挥霍一空,胡友松的命运彻底改写。
蒋介石会把自己的日常和烦恼一股脑地记进那本日记里。他不爱藏着掖着,哪怕是犯过错、闹过情绪都写得很直白。日记里涂涂写写,有琐碎小事,也有复杂情绪。什么都写,不管是风月场所的放纵还是政治角力的怀疑。问题是,他反复检讨自己,真的能解决问题吗?他到底在日记里想明白了些
1966 年 12 月 2 日清晨,台北松江路白公馆内,一代名将白崇禧赤身裸体倒在卧室地板上,睡衣和床单被撕得粉碎。这位曾指挥百万雄师的 “小诸葛”,死状之诡异震惊台湾朝野。
李宗仁当上代总统看似“一把手”,实际连军饷都调不动,这种“虚职天花板”现象堪称民国权力游戏的标配。
川也好,湾也罢,这两地,总像两只看不见的手,悄悄搅动着蒋介石命运的轮盘。不用太多伏笔,他的一生逃不开这两个地方,不服都不行!就连一些老成持重的人物都说蒋介石是那种“水命”,哪儿离水近,哪儿就是归所。可他偏偏就不信,看似曲折,其实自己兜兜转转兜到头还不是老样子。
凌晨四点的屋子里安静得能听见一根头发落在地板上的声音,李宗仁踮着脚绕过床沿,神情里夹杂点得意和无声的抱歉,手电筒不稳定地扫过盆沿。他不知道脚底的冰凉快要钻进心口,或者这份小心翼翼,其实比他征战沙场时兴奋。人老了,总会学会小心——他嘴里喃喃自语,想起多年前自己和
1949年1月下旬,中国正值冬末,风声依旧,冰雪未消。这时候,两个消息砸下来——蒋介石下台,李宗仁成了代总统。有些人嘴上说不在意,心里却隐隐觉得,一场对决要开始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真让人大跌眼镜。
话剧演员,那时候的娱乐形式比较少。话剧表演一方面起到娱乐的作用,一方面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
1968年9月30日的国庆晚宴因为李宗仁的突发重病,发生了小插曲,可对于李宗仁而言,这一次的病发却是让他的生命正式进入了倒计时。
1960年5月21日。78岁的阎锡山觉得身上发冷,头也有些痛,像是寻常的感冒。没人能想到,这场小病,加上他坚持住在远离台北市区的阳明山老屋中,会让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山西王”,在赶往山下医院的崎岖山路上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的死,和他大半生精于算计、最终却困在孤
两位皆是国民党桂系领导,一位从政,一位从军,配合的也是相当默契,所以后世的人才会以“李白”二字来形容两人的关系。
1941年,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在湖北随县一带强征军粮,造成鄂北数县民不聊生。时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军法部执行总监的何成濬(1882—1961)根据家乡父老的请求出面干预,但结果未能制止。无奈之下,何成濬最后只好直接报请蒋介石批准,蒋表态后事情才告平息。
“委座,汉口码头挤满了放鞭炮的民众。”副官站在书房门口,手里攥着当天的《申报》。正在伏案批阅电文的蒋介石笔尖顿了顿:“谁准他们闹出这么大动静?”这是1938年4月8日凌晨发生在武昌行营的真实场景。此时距离台儿庄战役结束仅过去三天,前线将士的血迹尚未干涸,一场关
自7月20日回国以来,李宗仁除了会见故友,便是安排参观访问。他心情很好,情绪一直处于兴奋之中。但是,他最大的愿望还没有实现,那就是等待着毛泽东主席对他的接见。
新中国建立之后,主席曾对蒋介石作出这样的评价,大概意思是:“他手下有两位极为出色的猛将,可他却偏偏不这么做,重用了这样一个人,最后落得这般结局,也是自食其果。”
提起白崇禧与老蒋的关系,不得不说让人一言难尽。没有老蒋早期的“提携”,盘踞广西的白崇禧可能没有一战成名的契机,但也正是白崇禧的水涨船高,让老蒋时常被对方背刺。
1927年到1950年,新桂系二十三载折腾史,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显得像一场情节紧密、立体复杂的戏剧。白崇禧、李宗仁,这对广西出身的大人物,在烽火与权谋中浮沉。他们的部队早就消散了,可两人的名字还偶尔冒出来,让人莫名其妙会想到某几场经典大战!这段历史热闹归热闹,背
他是解放战争中唯一战死的国民党上将兵团司令,一生横跨清末、民国、抗战、内战四重风云。他的一生如走马灯般反转,恰如"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历史注脚。耐人寻味的是,这位曾与日军肉搏的名将,究竟命丧谁手至今成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