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成都市围绕鸟类保护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工作,通过科学监测、栖息地修复、反盗猎行动及公众参与等举措,有效提升了鸟类多样性保护水平,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城市建设。
近年来,成都市围绕鸟类保护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工作,通过科学监测、栖息地修复、反盗猎行动及公众参与等举措,有效提升了鸟类多样性保护水平,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城市建设。
一是开展“多类型”调查监测。在国内率先开展繁殖鸟类调查试点,全市共设立1892个调查样点,记录野生鸟类256种44781只;连续开展九轮成都平原越冬水鸟同步调查,记录越冬水鸟99种共391375只;持续开展迁徙猛禽监测,记录猛禽34种近10万只;成立成都市鸟类环志站,持续开展鸟类环志监测,累计环志鸟类82种1001只。发布《成都鸟类名录5.0版》,目前成都市共记录野生鸟类586种,约占全国总数的38.94%,约占四川省总数的77.41%,充分展示成都生态的持续向好,为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二是实施“多手段”保护监管。建立市、区两级收容救护体系,结合卫星追踪技术,对部分救助猛禽放归后的活动规律进行跟踪监测,包括金雕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其中游隼“阳阳”的追踪故事受到广泛关注。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开展“清风行动2025”“春季护鸟”等专项行动,将鸟类保护纳入林长制考核,压实属地责任,加强鸟类迁徙通道、栖息地、花鸟市场等巡护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三是强化“多元化”宣传教育。鼓励公益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鸟类调查监测、收容救护、科普宣教、违法线索举报等工作,编制《成都观鸟指南》,持续举办“爱鸟周”活动,开展“童心向生态、共建美丽公园城”少先队员校外实践、生物多样性科普进校园、观鸟赛、“鸟看天府”科普讲座等系列活动,构建全民爱鸟护鸟新格局。
本文来自【绿色四川】,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