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一到6月梅雨季,不少地黄种植户就犯愁:叶子上突然冒出黄褐色斑点,根茎一碰就软腐,红蜘蛛爬得叶子卷成一团……我早年种地黄时,就因没摸清病虫害规律,眼睁睁看着半亩地绝收。后来跟着老把式学了3年,又自己摸索7年,总算总结出一套“看天、辨病、巧用药”的实战经验,今
每年一到6月梅雨季,不少地黄种植户就犯愁:叶子上突然冒出黄褐色斑点,根茎一碰就软腐,红蜘蛛爬得叶子卷成一团……我早年种地黄时,就因没摸清病虫害规律,眼睁睁看着半亩地绝收。后来跟着老把式学了3年,又自己摸索7年,总算总结出一套“看天、辨病、巧用药”的实战经验,今天全部分享给大家,尤其这3个关键时期的防治技巧,学会了至少少损失一半收成!
▶症状:6月雨后最容易爆发,叶片上先出现淡黄褐色小斑,边缘带黄色晕圈,后期病斑扩大成多角形,上面密密麻麻长小黑点(像撒了层煤灰),严重时叶子卷成筒状枯死。
▶我的土办法:发病初期别用贵药!用1:1:150的波尔多液(1斤硫酸铜+1斤生石灰+150斤水)连喷2次,间隔7天,比进口杀菌剂还管用。去年我邻居家发病后用这个配方,叶片保住了80%。
▶关键提醒:打完药别急着盖膜,让叶子通风晾干,不然湿度大反而加重发病。
▶症状:7月高温高湿时最凶,茎基部先出现黑褐色病斑,叶子白天萎蔫、早晚恢复,最后整株枯死,挖开根茎一看,表皮发黑、一碰就烂,还带着霉味。
救命措施:
▶预防:种前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泡种栽3分钟,我试过泡和不泡的地块,发病率差了40%!
▶治疗:发现病株立刻灌根,用枯草芽孢杆菌(10亿活菌/g)100g兑300斤水,每株灌半斤,连灌2次,能保住周围健康植株。
▶症状:4月下旬开始出现,叶子黄绿相间像“花脸”,叶脉凸起、叶面皱巴巴,病株比正常苗矮一半,根茎细得像手指。
▶避坑重点:这病靠蚜虫、红蜘蛛传播,千万别等发病了才治!从4月开始挂黄板(每亩20块),蚜虫少了,病毒病自然少。
▶症状:幼苗期最遭殃,早上起来发现苗子被咬断,根部有虫洞,扒开表土能看到1-2cm长的灰褐色虫子(像小蚕)。
▶诱杀绝招:用炒香的麦麸5斤+敌百虫1两+半斤白糖,加少量水拌匀,傍晚撒在垄沟里,第二天就能看到虫子扎堆死在上面。我每年3月种栽后必撒一次,基本没再出现断苗。
▶症状:6-8月啃食根茎,形成一个个虫洞,收获时根茎坑坑洼洼,加工时全是碎块。
▶长效防治:种栽时在沟里撒3%呋喃丹颗粒剂(每亩3斤),药效能管2个月,后期再用淡紫拟青霉(2亿孢子/g)灌根,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双保险。
我早年贪省事,同一块地连种两年地黄,结果根腐病大爆发,损失了3万块。后来严格按“地黄→玉米→小麦”轮作3年,再种时发病率从50%降到10%以下。记住:前茬千万别种芝麻、油菜,这些作物残留的病菌会加重地黄病害。
梅雨季雨水多,我总结出“三快”口诀:
▶快排水:雨后1小时内排净田间积水,不然根茎泡6小时就会烂;
▶快摘叶:发现底部病叶立刻摘除,带出田外烧掉,别堆在地头当肥料;
▶快晒垄:用锄头把垄土扒松,让阳光晒到根茎周围,降低湿度。
种栽别选太粗或太细的,直径1.5-2cm的中段最好,切成2cm长的小段,每段留2个芽眼就行(芽眼多了反而苗弱)。切完用草木灰拌一下,既能杀菌又能促进伤口愈合,这是我们当地老把式传下来的窍门。
病虫害防治没有捷径,关键在“勤观察、早动手”。6月是防治关键期,只要记住“见斑就打药、雨后就排水、虫多就诱杀”,就能让地黄根茎饱满、少烂根。觉得有用的话,点赞收藏,转发给身边种地黄的朋友,今年一起多赚点!
来源:农人马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