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7日,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招商投资促进局、澳门特别行政区环境保护局、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澳门)常设秘书处的支持下,由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与澳门碳中和研究院主办,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社会枢纽碳中和与气候变化学域、广州电
2025年3月27日,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招商投资促进局、澳门特别行政区环境保护局、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澳门)常设秘书处的支持下,由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与澳门碳中和研究院主办,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社会枢纽碳中和与气候变化学域、广州电力交易中心、新加坡气候影响力交易所(CIX)、马来西亚碳市场协会(MCMA)、绿色发展研究院(香港)等联合主办的“全球碳信用市场发展论坛”在澳门成功举办。来自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学术界及企业界13个国家的20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巴黎协定》框架下碳信用市场机制创新、技术合作及区域协同展开深入探讨,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与绿色低碳发展建言献策。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及澳门碳中和研究院由云锋基金牵头成立,于2024年10月30日正式开业,是社会资本贯彻国家双碳战略、落实双碳议程的创新实践。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运输工务司司长谭伟文,东帝汶副总理兼经济事务统筹部部长、旅游和环境部部长黎发芳,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Erik Solheim),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院士,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杨全州,澳门特别行政区招商投资促进局行政管理委员会主席余雨生,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澳门)常设秘书处副秘书长谢颖,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环境保护局环境规划评估厅厅长陈美宝,澳门银行公会主席叶兆佳,澳门大学教授、全国人大常委会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委员王禹,中国环科会绿色贸易与投资专委会荣誉主任委员唐丁丁,腾讯碳中和高级顾问、全球温室气体协议指导委员会理事翟永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碳中和与气候变化学域访问教授齐绍洲,广州电力交易中心总法律顾问、合规官张巧玲,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唐金荣,中国钢铁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姜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环境与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原副所长郭焦锋,新加坡气候影响力交易所(CIX)首席执行官 Oi Yee Choo,马来西亚碳市场协会主席Renard Siew Yung Jhien,葡萄牙中资企业协会副主席刘秋萍,中国电建亚太区域总部总经理周家义,“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首席发展总监张建宇,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董事陈立波,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孟萌等担任主礼嘉宾。各位嘉宾一致指出,碳信用市场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市场机制,必须透过跨国政策协调、技术互通与市场整合,共同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创新发展。
本次论坛聚焦环境责任的全球化配置。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围绕碳信用市场领域达成4项重磅合作协议,发布了《亚洲自愿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启动绿色数字资产通证化计划,并上线首批Article 6碳信用标准化合约产品—A6 X,各方围绕碳市场发展关键议题凝聚共识、明确方向。这一系列成果将显著扩大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产品矩阵,助力澳门形成面向碳市场的“国际规则衔接地+湾区要素配置站+葡语国家服务港”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为全球碳市场发展注入澳门动能。
论坛开幕式上,澳门特别行政区运输工务司司长谭伟文致辞表示,澳门特别行政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将低碳发展纳入经济适度多元化规划,通过完善国际碳市场配套政策,强化本地机构能力建设,推动与葡语国家及全球市场的深度对接。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区域碳市场发展迈入新阶段,未来将聚焦标准互认、资源整合及知识共享,打造中国与国际碳规则衔接的枢纽。
东帝汶作为葡语系国家的重要一员,此次特别受邀参加论坛共话全球碳信用合作。东帝汶副总理兼经济事务统筹部部长、旅游和环境部部长黎发芳在致辞中表示:“东帝汶作为东南亚岛国,面临海平面上升、珊瑚白化等严峻气候威胁,亟需通过国际合作提升气候韧性。东帝汶高度认可澳门在东西方经贸与绿色金融领域的桥梁作用,期待与澳门在低碳技术、碳信用开发及生态保护领域深化合作。黎发芳指出,应对气候变化需超越地域与制度界限,构建资源共享、技术联动的全球网络。东帝汶计划通过推广清洁能源、保护热带雨林等举措,将气候危机转化为发展机遇,同时呼吁国际社会关注小岛屿国家的生存权与环境正义。未来,东帝汶将依托区域合作框架,推动东盟国家与中国的碳信用市场协同发展,共同探索适应脆弱生态系统的低碳路径。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强调,中国已成为全球绿色转型的引领者,2024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量相当于美国全年用电量,太阳能装机规模达非洲的12倍,电动车技术革新推动多国交通低碳化。索尔海姆强调,亚洲碳信用市场需发挥区域联动优势,形成跨区域碳信用流动机制。澳门作为葡语国家纽带,可推动巴西、葡萄牙等国的碳市场经验与中国实践融合,加速全球碳治理体系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在致辞中表示,全球碳信用市场正从单一抵消工具向气候投融资平台转型,需加速方法学互认、数据互通与规则融合,构建包容性国际标准体系。澳门应发挥“标准对接之桥、资源流动之港、知识共享之窗”三大功能,推动国内外碳信用机制衔接,依托成熟金融体系拓宽绿色资本通道。他呼吁加强高质量碳信用项目培育,支持企业自主减排承诺,通过市场诚信建设提升全球碳交易透明度与公信力。
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分别与新加坡气候影响力交易所(CIX)、广州电力交易中心、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国际企业及机构签署4项合作协议。澳门作为枢纽将进一步链接亚太与全球市场,构建碳信用市场国际协作新范式,促进国际规则与中国实践的相互转化。
同时,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联合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社会枢纽碳中和与气候变化学域发布了《亚洲自愿碳市场发展报告 2024》,报告数据显示,亚洲已成为全球碳信用供给的核心引擎。截至2024年底,亚洲区域累计签发量占全球56.19%。其中,中国(占亚洲累计签发量48.15%)、印度(占亚洲累计签发量23.23%)主导市场。从动态发展趋势来看,亚洲碳信用增势迅猛,2024年活跃于亚洲的9000多个国际机制登记的减排项目共签发了1.17亿吨碳信用,占全球2024年新增碳信用的38.39%,且带有其他附加效益的高质量碳信用存在显著溢价,这些突出贡献显著推动了全球碳减排进程。目前,亚洲各国也正积极探索标准互认、碳信用开发及技术创新等领域,以政策驱动本土机制创新,推动碳信用市场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出,下一步,亚洲应凭借自身在碳市场的独特优势,建立起更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评级体系,打破欧美在碳市场的垄断地位,为亚洲碳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还联合蚂蚁数科与深石集团在论坛上宣布启动了绿色数字资产通证化计划。为进一步利用AI赋能绿色数字资产从生成到注销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并破解当前传统绿色数字资产采集、传输、存储环节易被篡改,以及可信度受质疑等问题,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将采用IOT+Blockchain+AI的技术融合,基于蚂蚁链可信数实孪生技术,链接现实世界资产,实时采集供给和需求端数据并直接上链,利用智能合约自动匹配,搭建首个覆盖绿色数字资产通证化及交易体系,创新并尝试绿色数字资产RWA融资新模式。该项目分为5阶段,当前澳碳所已完成2025年第1季度目标,于今年一月在巴西完成了全球首笔葡语系国家基于区块链的户用光伏国际绿证交易。未来,澳碳所将在粤港澳大湾区推进可复制的标杆项目,推动国内国际标准的衔接。
为进一步促进国际碳信用市场发展与合作,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还于本次论坛上线了首批Article 6标准化碳信用合约产品—A6 X。A6 X是澳碳所在本所SCM标准碳信用市场框架下,基于已有的RCU、ERU、ACU和NRU标准化合约,通过添加Article 6标签,使其符合《巴黎协定》第6条的合作机制,在项目在获得东道国授权后,允许国际买家和卖家在澳碳所交易平台上进行交易,以实现其碳减排目标。其中,储备的“乌干达绿色云改进型炉灶”项目旨在通过向乌干达当地家庭免费分发200,000个便携式高效节能的绿色云改进型炉灶(ICSs),替换效率低下的传统基础炉灶,以减少不可再生木柴的燃烧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且同时减缓乌干达的森林砍伐。该项目首个计入期预计签发减排量150万吨。
中国环科会绿色贸易与投资专委会荣誉主任、澳门国际碳市场专家委员会顾问唐丁丁表示,自愿碳市场潜力巨大,2030年规模或达5000亿美元,但需解决标准碎片化问题。中国生态环境部近期宣布将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纳入碳市场,预计覆盖60%碳排放量,此举将显著提升市场活力。他呼吁亚洲国家共建统一登记簿与标准体系,推动东盟与中国碳市场协同发展,形成与欧盟市场的互补格局。
全国人大常委会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委员、澳门大学教授王禹表示,澳门可凭借“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制定碳中和与绿色增长的相关法律,成为全国气候立法的先行试验区,同时以碳交易为突破口推动经济多元发展。王禹强调澳门需错位发展,依托中国与葡语系国家的天然的联系,填补内地与香港的市场空白,并通过法律创新接轨国际规则,提升在全球碳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
腾讯碳中和高级顾问、全球温室气体协议指导委员会理事翟永平表示,AI技术虽短期增加能耗,但长期可通过优化能源调度、提升生产效率加速碳中和进程。若AI效能最大化,其可成为碳中和的主要驱动力,将在碳中和进程中以技术创新和监管使其碳足迹最小化。目前,腾讯已与深圳环保部门合作落地绿证交易试点,未来将探索区块链技术在绿电溯源中的应用,推动环境权益资产化与金融化。
数字创新赋能低碳产业的规模化应用,尤其需要绿色金融机制的协同支持。对此,“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联盟)首席发展总监张建宇表示,中国长期通过金融机构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绿色融资支持。GIFP(绿色发展投融资合作伙伴关系)自2023年10月启动以来,致力于促进绿色“一带一路”发展的投融资合作与交流,并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混合融资和碳融资瓶颈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唐金荣表示,碳捕集与封存是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兜底技术”。当前CCS呈现规模化示范、成本优势、技术体系成型、政策完善四大特点,面临产业链闭环构建难题,需强化地下空间监管与碳市场建设。他提出三点合作方向:资源调查与场地规划、空间管理制度与标准、全产业链打通,并呼吁汇聚各方力量构建CCS生态系统,推动技术产业化与碳信用市场交易。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指出,钢铁行业正通过多维度举措响应国家双碳目标:一是推进超低排放改造与能效提升,截至2024年底,全国171家钢铁企业累计完成7亿吨产能的改造,占行业总产能超60%;二是研发氢基炼钢、CCUS等前沿低碳技术;三是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EPD(环境产品声明)平台和低碳钢评价标准体系,推动绿色钢材国际互认。
广州电力交易中心总法律顾问兼合规官张巧玲表示,能源绿色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绿证是国际通行可再生能源凭证。近年来,国家加快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在能源电力领域构建绿色电力证书体系,以电网企业、电力交易机构数据为基础核发绿证,依托电力交易机构开展绿电绿证交易,通过全周期溯源机制与国际接轨。广州电力交易中心目前注册经营主体21.39万家,用户已遍及港澳台,平台支持全国范围的绿证交易,提供绿电绿证溯源和评价、认证支撑。张巧玲指出,绿证既能量化环境权益,又可引导绿色消费,建议加强标准国际互认,市场功能衔接,帮助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社会枢纽碳中和与气候变化学域访问教授齐绍洲认为碳定价是碳中和核心政策工具,根据其团队预测中国碳价发展的趋势在2030年达峰以后,将进入快速上升期。他表示我国碳市场以现货的非连续交易为主,产品品种和交易类型有限。他建议,包括澳碳所在内的机构要以开放的态度瞄准全球,充当链接中国和全球碳市场的桥梁。
在主旨演讲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经济部高级经济学家Marcin Sasin指出,为实现顺畅的国际气候合作并提升碳市场的作用,必须充分考虑各国的国情,解决实际操作中的诸多障碍,并确保不同体系之间的互联互通。他强调,所有利益相关方需要尽早参与其中。此外,他还着重指出,应充分发挥多边开发银行的作用,开发相关项目,召集利益相关方,并在促进全球碳市场互联互通的合作框架中协助制定标准。
本次论坛圆桌对话汇聚多国碳市场领域精英,分别来自科技公司、绿色资本、能源与环境类交易所、碳信用交易机构、协会等多个组织代表,围绕亚太区域碳市场合作前景,以及碳信用与绿色技术衔接的市场机遇两个关键主题进行了观点交流与经验分享。主题圆桌“亚太碳市场合作展望”由澳碳所总经理孟萌主持,主题圆桌“碳信用与绿色技术衔接的市场机遇”由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任碳市场主任刘洪铭主持。
在“亚太碳市场合作展望”主题圆桌会议上,澳碳所总经理孟萌表示,亚太地区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碳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合作前景广阔。新加坡气候影响力交易所CEO Oi Yee Choo、马来西亚碳市场协会主席Renard Siew Yung Jhien、泰国碳市场俱乐部首席顾问Vichshuwan Pungchareon、EEX欧洲能源交易所亚洲区CEO Ang Zhi Rui、Rubicon Carbon首席市场关系官Filipe Blackwood Oliveira及AEX控股公司(香港)创始人黄杰夫对如何强化亚太区域碳信用市场合作,化解市场碎片化挑战做出了精彩翔实的分享。
当前,业界在探索碳信用与绿色技术的融合上,诸多机遇正逐渐显现。碳信用市场作为推动减排的重要工具,与绿色技术的结合不仅能够加速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还能为企业提供新的增长点与竞争优势,并形成新型合作模式。在“碳信用与绿色技术衔接的市场机遇”主题圆桌会议上,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任碳市场主任刘洪铭表示绿色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减排,也可以帮助准确的测量碳排放,还可以保证碳信用系统的质量。蚂蚁数科碳业务负责人魏孟宇、深石集团碳资产负责人张志恒等展示了区块链溯源、碳资产数字化管理等创新实践,葡萄牙EDP集团首席执行官João Manuel Veríssimo Marques da Cruz则分享了巴西生物质能碳信用项目市场化经验,并与台湾大同永续CEO姒元忠、世界经济论坛热带雨林联盟委员会委员Isabel Nepstad、Capture Now首席运营官Michael Harte围绕碳信用与技术的全新商业模式,从机制、保障与支持、技术可供性及生态平衡等多个维度展开了交流分享。
此次论坛在“开放协作、共享机遇”的共识中圆满落幕。未来,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将进一步加强同各方合作,推动政府、企业与国际组织间的常态化对话,共同为助力全球气候目标的实现探索可行路径。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