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突破5.76亿,占网民总数的52.4%,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504.4亿元。我国已有百余款短剧APP出海,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微短剧在带动影视行业增长与就业、发现与培养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突破5.76亿,占网民总数的52.4%,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504.4亿元。我国已有百余款短剧APP出海,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微短剧在带动影视行业增长与就业、发现与培养行业人才、开辟对外文化传播新路径等方面已产生积极效果。但是,我国微短剧行业发展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产业模式仍需探索。微短剧流投资金在成本中的占比过高,投放成本急剧攀升,制作公司的投入成本与实际收入不匹配。大部分微短剧采用制作方与平台分账的方式获取收益,但是投流机制、收费机制、分账方式不透明,规则变动较快,利益纠纷常有发生,中小制作公司、从业人员投诉无门,市场不仅没有形成良性发展格局,反而因有平台垄断而难出精品、难成规模。
二是行业不良竞争影响后续发展。大量微短剧以“爆款”为模板,同类题材开发过度,在情节设置、画面布局、语言风格,甚至背景音乐的使用等方面同质化严重,改编内容生搬硬套、缺乏深度,缺乏匠心独运的剧作。头部平台和制作公司占据了大部分资源,中小制作团队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和曝光,微短剧市场呈现不良竞争趋势,难有长尾效应,后续开发的质量提升和规模扩大都受到影响。
三是内容质量和文化价值有待提升。为增加流量、追逐短期利益,微短剧低俗、庸俗内容泛滥,通过增加反转、设置“爽”点、离谱演绎等激发观众情绪。目前,微短剧作品的文化价值不高,缺乏正面引导作用,社会教育功能不足,不利于文化的长期繁荣发展。
四是微短剧出海面临挑战。我国大量微短剧在海外进行国际化翻拍与本土化落地,反映了全球文化消费市场对中国内容需求的增长。但国内机构在和海外媒体平台合作的过程中,存在文化差异与内容适配、文化输出的主导话语权不足、文化表达浅层化、文化解读“他者化”等问题,由于特定推送内容,还可能使海外观众对中国文化产生标签化、刻板化印象。
为此,建议:
一是加大对微短剧行业的支持和引导力度。健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微短剧平台的管理,加强内容的播前、播中、播后的监督管理,加强对投流的监督管理,建立信用监管制度,把有问题的剧目和相关制作单位等纳入“黑名单”,完善打击盗版和抄袭行为的具体办法,保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建立相关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避免恶性竞争。鼓励创新商业模式,为优质内容营造更加良好的创作环境,推动解决内容版权、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问题,推动构建微短剧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发展生态。
二是压实平台责任,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微短剧的流量倾斜、付费规则都掌握在播出平台手中。要加强对流量平台商业模式的监管,对平台收益透明化进行常态化监督,切实解决平台流量垄断造成的市场发展不平衡问题,促使收益更多地向内容创作者倾斜,提高创作者积极性,推动市场竞争良性化、内容生态丰富化、用户选择多样化。
三是支持更多制作公司和创作者参与行业竞争。支持鼓励更多制作公司和创作者参与微短剧行业,加速实现微短剧内容和制作的精品化。支持微短剧生产创作基地建设,对产业集聚区给予审核通道、就业政策等倾斜,促进生产创作基地繁荣发展,带动所在地区的旅游、就业、文化、科技等协同发展。
四是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加大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力度。通过政策扶持,给予微短剧“出海”相应的补助、创作补贴,鼓励拓展国际市场,鼓励文化出海平台建设,加大跨国合作和内容输出,提升行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鼓励国内创作者直接生产具有跨文化传播潜力的内容,减少文化“中介”,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来源:民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