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程宇:百年中国学人域外访书琐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31 10:15 1

摘要:中国古代文明自问世以来,不独存于中土,还以各种方式流传、保存、移植于“域外”,特别是东亚各国。毋庸赘言,域外汉籍可补充中国文献之不足,对于拓展新的学术空间,丰富、深化人们对于汉文化的认识,皆具重要之价值。一百多年来,近现代学者以及当代学者对域外汉籍的访求、刊布

中国古代文明自问世以来,不独存于中土,还以各种方式流传、保存、移植于“域外”,特别是东亚各国。毋庸赘言,域外汉籍可补充中国文献之不足,对于拓展新的学术空间,丰富、深化人们对于汉文化的认识,皆具重要之价值。一百多年来,近现代学者以及当代学者对域外汉籍的访求、刊布、研究从未停止过,对前辈学人域外访书过程的描述,也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

近代学者的域外访书是从东邻日本开始的。一些学者如何如璋、黎庶昌、徐承祖、姚文栋、陈榘、傅云龙、杨守敬等,以公务之便赴日,期间大力收集、记录、刊布国内久佚的珍稀文献。黎刻本《古逸丛书》收古籍26种、傅刻本《籑喜庐丛书》收古籍四种,这可视为域外汉籍刊刻的先驱性工作。杨守敬先生不仅在刊刻《古逸丛书》方面用力甚多,且收集了大量品质一流的古抄本和宋元刊本,将之舶载以归,可说是域外汉籍在近代以来最大一次回传。杨氏的《日本访书志》,至今仍为目录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了解日藏汉籍的重要目录之一。杨守敬的日本访书,使中国学者系统了解了日藏汉籍的丰富矿藏,掀起了新一轮的访书高潮,在域外汉籍研究史上意义重大。

民国以来学者的域外访书,则更具私人倾向。一些学者因时局问题而东渡,在域外汉籍的收集、刊布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罗振玉旅日八年,系统传刻、校勘了大量珍稀古籍,直接促成了后来的《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影印旧钞本丛书》,为后人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近年影印出版的《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主要是以这套丛书为基础的。在《雪堂校勘群书叙录》等书中,在《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以及同志社大学德富文库所存十三通罗氏书信中,我们都可看到罗振玉在日期间的种种努力。董康自1926年起四次东游,著有《书舶庸谈》九卷,记录了他在图书寮、内阁文库、静嘉堂文库等处访书的见闻。对古抄本、宋元本特别是一些戏曲小说都有许多重要的记载。其每观一书,均详记其版式、款识,体式虽为日记,实可作为一部日藏汉籍目录学著作来读。董康在日本访书特别是在小说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这对后来孙楷第的《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1932)、王古鲁的《稗海一勺录》(1948)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成为郑振铎等人欧洲访书的直接诱因。

还有一些出版家、目录学家、史学家的赴日则多出于纯粹的学术目的。如张元济1928年赴日访书,其间借照孤本秘籍46种携归。傅增湘1929年赴日,有访书日记,另成《藏园东游别录》之《日本帝室图书寮观书记》、《内阁文库观书记》二长文,其访书所记,亦载于《藏园群书经眼录》。金毓黻1935年、1936年两次赴日,学术收获亦很大,见《金毓黻日记》卷八三、八九至九一,其中的一些记载,至今仍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在拓展域外汉籍的访求范围方面,现代小说研究者具有突出贡献。郑振铎1927年发表《巴黎国家图书馆中之戏曲与小说》,他的这次访书,虽然仅限于戏曲和小说,但在开启学者们将视野扩大到日本以外的欧美等国方面,是一个极大的进步。此后向达的《瀛涯琐志——记牛津所藏的中国书》(1935)、刘修业的《海外所藏中国小说戏曲阅后记》(1939)、戴望舒的《西班牙爱斯高里亚尔静院所藏中国小说戏曲》(1941)均做了大量工作。朱士嘉40年代所编撰的《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方志目录》,至今仍是学者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建国后的30年,域外访书显得有些岑寂。柳存仁1957年在伦敦英国博物馆和英国皇家亚洲学会访书,后结集为《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虽名为“提要”,但实际上已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可视为风气转移之标志,中国学者的域外访书自此开始向从容和纵深转变。

台湾地区学者在这段时间内有出色的表现,如屈万里先生编写了《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1975),向为学界推重。台湾地区汉学研究中心收集了近千部海外汉籍,包括美国哈佛燕京学社、日本内阁文库等汉籍的影照本,编纂了《汉学研究中心景照海外佚存古籍书目初编》(1979),影照本开架陈列,受益者众多。

20世纪80年代,域外访书全面展开。域外访书的任务主要由各大学的文史教师承担。日本仍是访书的重点国家。一些善本珍籍相继被一些专家发现,如王水照先生发现《东坡先生年谱》(1983),鲁国尧先生发现《卢宗迈切韵法》(1992),李裕民先生发现《司马温公全集》(1993),对相关研究均起到了的推动作用。《尚书》学家刘起 先生利用访日之机发现了不少佚书,蒋寅先生的《东瀛读书记》(1998、1999)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严绍璗先生在日藏汉籍的搜访方面用力颇深,著有《日本藏宋人文集善本钩沉》(1996)、《日本藏汉籍珍本追踪纪实》(2005)等书。特别是即将推出的《日藏汉籍善本书录》,系严先生近二十年的访书成果,走访了八十余家收藏机构,著录了七千余种汉籍善本,堪称域外访书第一人。黄仁生先生近年出版的《日本现藏稀见元明文集考证与提要》(2004)也是难得的访书佳作,走访了东京的八家著名藏书机构,著录了三百四十余种元明文集。

医籍方面的进展也很大。马继兴等先生选辑的《日本现存中国稀觏古医籍丛书》(1999)、郑金生先生主编的《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2002),使大量善本珍籍回归故土。方志方面,出版了《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1990—1992)、《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2003)。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了“海外珍藏善本丛书”(1993—2000),北京图书馆影印了《日本藏元刊本古今杂剧三十种》(1998)。此外,罗国威先生整理了《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2001),张伯伟先生整理了《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2002),收日本五山版《冷斋夜话》、宽文版《天厨禁脔》、朝鲜版《唐宋分门名贤诗话》,皆为重要之域外文献。

在韩国的访书工作迟于日本,但近年已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小说方面如《型世言》,戏曲方面如《伍伦全备记》,诗文方面如五臣本《文选》,均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重视。《樊川文集夹注》、《夹注名贤十抄诗》等书也分别得到了影印和整理。一些建设性的工作也在逐步展开,如张伯伟先生的《朝鲜时代书目丛刊》(2004)、汪维辉先生的《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2005)即是。这两套丛书,体系完整,考证精当,堪称近年中国学者赴韩访书的最重要收获。

一些学者也开始注意越南。1998年,张伯伟、王小盾、张寅彭三位先生同赴河内,收集汉籍资料。以此为契机,王小盾先生与台湾学者刘春银先生、越南陈义先生共同主编了《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2002),使国内学者系统了解到越南汉籍文献的情况。后来刘春银、林庆彰、陈义三先生又主编了《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补遗》(2005),越藏汉籍的情况大体为世所知。

欧美所藏汉籍方面,一些学者利用为国外图书馆编目的机会,分别有所介绍,如沈津先生编写了《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1999),田涛先生主编了《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藏汉籍善本书目提要》(2002),李国庆先生编写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大学图书馆中文古籍书录》(2003),陈先行先生主编了《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古籍善本书志》(2005)。广西师大影印出版了《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汇刊》(2003),是迄今为止域外藏本刊布最集中的丛刊。

敦煌文献和《永乐大典》的收集整理工作,也可视作域外汉籍寻访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清末至现在,学人们在域外访书方面留下了许多值得称颂的业绩,我们不仅从中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支撑,觉得“吾道不孤”,更可通过他们的著述,获得进一步追踪的线索,做出新的成绩。

来源:古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