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张振军研究员、刘锐研究员、张哲峰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屈展等人在 3D 打印钛合金疲劳性能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该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以 NAMP(Net-AM 制备)技术为核心,通过热等静压(HIP)与高温短时(HT-St)处理
导读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张振军研究员、刘锐研究员、张哲峰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屈展等人在 3D 打印钛合金疲劳性能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该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以 NAMP(Net-AM 制备)技术为核心,通过热等静压(HIP)与高温短时(HT-St)处理相结合的工艺,构建接近无孔洞的 Net-AM 微观结构。通过该技术调控 Ti-6Al-4V 合金的微观组织,成功实现细先 β 晶界、无孔洞、超细 α 晶粒的协同优化,有效抑制了不同应力比下的疲劳开裂机制,大幅提升了合金在全应力比范围内的疲劳性能与比强度。
基于这一微观结构设计,团队系统开展了全应力比(R=-1、-0.5、0.1、0.5)下的疲劳测试。结果显示,制备的 Net-AM Ti-6Al-4V 合金样机在 R=-1 时疲劳强度从打印态的 390MPa 提升至 670MPa(增幅 72%),且在所有应力比下的疲劳性能均优于其他 3D 打印及传统锻造 Ti-6Al-4V 合金;按密度归一化后,其比疲劳强度更是超越了钢、铝合金、高温合金等多种金属材料。值得一提的是,其全应力比下的综合疲劳性能与比强度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一研究成果为 3D 打印技术在航空发动机叶片、轮盘等复杂抗疲劳构件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同时为钛合金的全应力比抗疲劳设计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该成果以 “Naturally high fatigue performance of a 3D printing titanium alloy across all stress ratios” 为题,发表于国际顶尖期刊《Science Advances》。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屈展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张振军研究员、刘锐研究员和张哲峰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背景与意义
3D 打印技术的潜力与瓶颈
优势: additive manufacturing(AM)因数字化程度高、复杂几何构件成形自由度无匹、快速原型制备能力,被视为传统制造的革新方向,尤其有望解决钛合金加工性差的问题,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叶片 / 轮盘等关键部件。
瓶颈:AM 构件普遍疲劳性能差,而复杂构件服役时因应力分布复杂,需承受不同应力比(R = 最小应力 / 最大应力) 的循环载荷;传统材料因疲劳开裂机制的 “跷跷板效应”(应力幅与最大应力主导的开裂机制互斥),难以在全应力比下实现高抗疲劳性。
研究假设与目标:AM 独特的 “小熔池 - 快速冷却 - 动态热循环” 可细化微观结构,若结合无孔洞设计(Net-AM),或具备全应力比下的天然高疲劳性能;本研究通过 NAMP 技术制备接近 Net-AM 的微观结构,系统验证其疲劳性能及机制。
核心研究结果
1. 微观结构调控效果
NAMP 实现 “无孔洞 + 细晶” 协同:3D XRT 显示 NAMP 仅残留少量 HT-St 处理中重开的微小孔洞,EBSD 及 TEM 证实其保留了打印态的超细 α/α' 板条(尺寸≤0.5μm)及细先 β 晶界(PBGB),克服了 HIP 处理导致的晶粒粗化问题(图 1)。
三种状态微观结构对比:As-printed(孔洞 + 细晶)→HIP(无孔洞 + 粗晶)→NAMP(近无孔洞 + 细晶)。
图1.Ti-6Al-4V合金在原样、HIP和NAMP状态下的显微孔分布和显微组织。
2. 全应力比下的疲劳性能优势
(1)关键应力比下的性能提升
应力比(R)样品状态疲劳强度(MPa)较 As-printed 增幅较 HIP 增幅-1As-printed390---1HIP550+42%--1NAMP670+72%+21%0.1NAMP978(文献数据)+30%-0.5NAMP1150显著优于其他状态-(2)横向对比优势
vs 其他 Ti-6Al-4V:在 R=-1、-0.5、0.1、0.5 所有应力比下,NAMP 的疲劳强度均高于所有 AM(打印态、HIP 态)及锻造态(双相、层片状、马氏体)样品(图 2C)。
图2.NAMP Ti-6Al-4V在不同应力比下的疲劳特性。
vs 所有金属材料:按密度归一化后,NAMP Ti-6Al-4V 的比疲劳强度(MPa/(g/cm³))超过钢、铝、镁、铜合金、高温合金及高熵合金(图 4B)。
图4.与其他Ti-6Al-4V合金和常见金属结构材料相比的Net-AM Ti-6Al-4V疲劳性能评价
3. 疲劳裂纹起始机制的应力比依赖性
高应力比(R=0.5):裂纹起始于先 β 晶界(PBGB),无孔洞影响,此时 NAMP 性能直接代表 Net-AM;
中应力比(R=0.1):裂纹同时始于 PBGB 和残留孔洞,NAMP 性能为 Net-AM 的下限;
低应力比(R=-1、-0.5):裂纹主要始于残留孔洞,Net-AM(完全无孔洞)性能应优于 NAMP(图 3)。
图3.不同应力比下NAMP Ti-6Al-4V合金的典型疲劳断裂图及对应的裂纹起始位置。
结论与展望
核心结论:NAMP 制备的 Net-AM Ti-6Al-4V 微观结构在全应力比下具备天然高疲劳性能,疲劳强度优于所有 AM 及锻造 Ti-6Al-4V,比强度为金属材料之最。
应用价值:突破 AM 构件疲劳性能瓶颈,为航空、航天等领域复杂抗疲劳构件的制备提供技术方案。
理论意义:明确 “全微观结构细化” 是钛合金全应力比抗疲劳设计的有效策略,为传统锻造钛合金的抗疲劳优化提供指导。
关键问题
问题 1:本研究中用于模拟 “Net-AM 微观结构” 的 NAMP 技术具体是什么?其如何实现 “无孔洞” 与 “细晶结构” 的协同保留?
答案:NAMP 技术即 “Net-AM 制备技术”,是将热等静压(HIP)与高温短时(HT-St)处理相结合的后处理工艺。
第一步 HIP(920℃/150MPa,3h):通过塑性 / 蠕变辅助及扩散传质,完全闭合打印态(As-printed)样品中的微孔洞,但会导致原始 AM 细晶结构(超细 α/α' 板条、细先 β 晶界)粗化;
第二步 HT-St 处理:选择特定时间节点(确保先 β 晶界不长大但相变完成),恢复 HIP 处理中粗化的超细微观结构,最终实现 “近无孔洞 + 保留 AM 细晶特征” 的协同效果,接近理想 Net-AM 状态。
问题 2:与传统锻造 Ti-6Al-4V 相比,Net-AM Ti-6Al-4V 在疲劳性能上的核心优势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应力比下的数据说明。
答案:核心优势是在所有应力比下均具备更优的疲劳强度,且比疲劳强度更高,具体对比如下:
低应力比(R=-1):Net-AM(NAMP)疲劳强度为 670MPa,而传统锻造 Ti-6Al-4V(层片状 / 双相结构)的疲劳强度普遍低于 500MPa,NAMP 性能提升超 30%;
中应力比(R=0.1):NAMP 疲劳强度为 978MPa,显著高于锻造态的 700-850MPa;
高应力比(R=0.5):NAMP 疲劳强度达 1150MPa,远超锻造态的 800-1000MPa;
比疲劳强度:按密度(Ti-6Al-4V 约 4.43g/cm³)归一化后,NAMP 的比疲劳强度在所有应力比下均超过锻造钛合金及钢、铝、高温合金等其他金属材料,是轻量化抗疲劳设计的最优选择之一。
问题 3:Net-AM 微观结构能在 “全应力比” 下实现高疲劳性能的本质原因是什么?为何传统材料难以达到这一效果?
答案:
Net-AM 的本质优势:通过三大微观特征协同匹配不同应力比的开裂机制:
细先 β 晶界(PBGB):抑制低应力比下的 PSB 挤出开裂(低 R 时应力幅主导,PSB 易在粗 PBGB 堆积形成裂纹);
无孔洞:消除中应力比下的应力集中与位错堆积(中 R 时孔洞同时促进两种开裂机制);
超细 α 晶粒:抑制高应力比下的位错堆积解理开裂(高 R 时最大应力主导,细 α 晶粒缩短位错堆积距离)。
传统材料的局限性:
锻造钛合金:微观结构单一(如层片状结构仅在高 R 下略优,双相结构仅在中低 R 下有限优势),无法同时优化 PBGB、孔洞、α 晶粒三大弱点;
普通 AM 材料:虽有细晶,但普遍存在微孔洞,中应力比下性能骤降,且难以平衡 “无孔洞” 与 “细晶” 的矛盾(如 HIP 消除孔洞但导致粗化)。
因此,Net-AM 通过微观结构的多维度协同优化,突破了传统材料的 “跷跷板效应”,实现全应力比高疲劳性能。
参考文献: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y0937
本公众号所分享的文献内容均来源于公开出版的学术资源,旨在为读者提供学习与交流的便利,不涉及任何商业用途。内容有些为AI翻译,若有不对欢迎指正,我们尊重每一位作者的知识产权,若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并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来自:科研实践课堂
长三角G60激光联盟陈长军转载
热忱欢迎参加我们在2025年9月23-25日举办的第三届深圳eVTOL展和激光在低空经济中的应用大会(9月24日
来源:江苏激光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