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妈妈端着果盘站在门外想和她聊聊,屋里传来孩子的吼叫:“聊什么?,聊我怎么考不上重点高中?聊邻居家孩子多优秀?”
文/关山阅
导语:我们永远都说为孩子好,却从来没问过孩子疼不疼。
朵朵14岁了,总是喜欢关着门躲在房间里。每天的状态都是低沉的。
妈妈端着果盘站在门外想和她聊聊,屋里传来孩子的吼叫:“聊什么?,聊我怎么考不上重点高中?聊邻居家孩子多优秀?”
此时的朵朵妈妈沉默的站在门口,不知所措,而这样的场景,在很多家庭在上演着。
这就像是数学题,虽然场景不完全一样,其实是同一个类型题。
而家长所谓的“为你好”,只是单项选择,而不是亲子关系中的双向奔赴。
你越说“为你好”,孩子就会离你越远,90%的家长都犯了5个错误。
错误一:用“嗯嗯”假装倾听,实则手机刷不停
7岁的航航举着乐高飞船冲进客厅:“妈妈看!这是去火星的!”妈妈眼睛盯着手机:“嗯嗯,真棒。”
第二天,航航拆了飞船再没拼过。直到老师家访时说起“孩子上课总发呆”,妈妈才想起——她已经半年没认真看过孩子的作品。
互联网的发展,确实丰富了生活,但也改变了习惯。每个人都在说要和孩子互动,却拿着手机让孩子自己玩。
小孩子的情绪十分敏感,你假装听不到,还不如不听。还只能感受到你的心不在焉。就像是一场成年人的聚会,如果你的对象在不断玩手机,你还愿意继续一个人自言自语吗?
耳朵在听,心在别处,是亲子关系最温柔的陷阱。
错误二:把沟通变成“单向输出”
高二男生小宇的爸爸是大学教授,每次吃饭都开启“学术讲堂”:“你该学学量子物理…看看人家马斯克…”直到小宇在心理咨询室爆发:“在他眼里,我说话就像实验室小白鼠的吱吱叫!”
和孩子聊天,或者和同事沟通,其实都是情绪的连接。谁也不想被教育,但生活中的父母,更喜欢教育别人。以为孩子不懂事,需要约束,实际他们什么都懂。
教育孩子,和大禹治水没什么区别,如果只是单纯的靠堵住缺口,早晚都会崩塌,而合理的引导,会让小孩子主动改变自己。
说教是沟通的毒药,单向输出会浇灭孩子的表达欲。
当父母的话变成了PPT,孩子的心就成了黑屏的投影仪。
错误三:错失碎片时间的黄金窗口
单亲妈妈李女士每天开车接送女儿上学,全程都在打电话谈业务。直到女儿在作文里写:“我最讨厌妈妈的车,那里像个移动的冷库。”她才惊觉——后视镜里,女儿的脸早已从期待变成麻木。
你回忆一下,孩子每天话最多的时候,其实就是放学,他想把学校有趣的事情和你说,你看看学校的门口,是不是最热闹。孩子见到父母,就说个不停。
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段,孩子就不想表达了。这就像是我们用手机聊天,如果你发出去的信息一个小时没人回,你还有聊天的兴致吗?
最好的沟通不分地方,而是能够及时反馈,所以,想要锻炼孩子的表达力,碎片时间才是情感的储蓄罐。
如果你错过十分钟的暖,就要用十年的寒来偿还。
错误四:吝啬肢体语言的情感翻译
5岁的童童在超市哭闹要玩具,爸爸当众呵斥:“丢人现眼!”晚上童童发烧说胡话:“爸爸别凶我…”次日爸爸蹲下抱他时,孩子突然大哭——这是爸爸今年第一次主动拥抱。
拥抱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有道理的说服力,孩子哭了,你不知道如何安慰,刻意拥抱一下,孩子受到委屈了,你不会讲大道理,你可以安慰,让他们知道家才是温暖的港湾。肢体基础,是爱的第一语言。
孩子的眼泪不是威胁,而是求救的信号,孩子的喊叫不是无理取闹,而是无法表达出他们真实的想法。
错误五:永远正确的父母,永远受伤的孩子
小雨被误会偷钱,妈妈当众训斥。真相大白后,妈妈却说:“骂你是为你好。”当晚小雨在手腕刻下“我恨你”。
心理咨询师说:她等的不是真相,是一句‘对不起。
人越长大,越感觉自己的面子重要,为人父母,更觉得自己不能在孩子面前丧失尊严,所以就算自己错了,也不会抱抱孩子,和孩子说一句对不起。
认错不是示弱,而是破冰,父母的不道歉,是孩子心房里永不愈合的裂缝。
写在最后:
真正的“为你好”,是蹲下来看见孩子的宇宙,这五个错误像五把钝刀,慢慢割裂着亲子纽带。但改变永远不晚——
1️⃣ 关掉手机,让眼睛成为第一个倾听者
2️⃣ 把“你应该”换成“你觉得”
3️⃣ 把车厢变成故事电台,红绿灯间隙讲个笑话
4️⃣ 每天一个30秒的拥抱,比补钙更能强健骨骼
5️⃣ 定期开“道歉日”,谁错了谁洗碗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共同练习说‘我懂’的修行。当你不再执着于‘为你好’,孩子自会走向‘我很好。
来源:育儿悦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