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年经济有些不振,降级消费成为了人们应对生活压力、回归理性生活的新选择。攒钱也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共识。攒钱,攒出的是生活的底气,是未来的选择。
这些年经济有些不振,降级消费成为了人们应对生活压力、回归理性生活的新选择。攒钱也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共识。攒钱,攒出的是生活的底气,是未来的选择。
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写,“我们大多数人过着平静的绝望生活,因为我们误以为需要很多物质才能幸福”,他用自己极简的湖畔生活证明,减少不必要的欲望,就能从有限收入里挤出储蓄的空间,而这份储蓄,正是对抗生活不确定性的底气。
我今年59岁了,收入并不高,一家三口加起来不过九千多块。但是一样可以攒出很多钱,只要你能坚持10个“断舍离”,月开销严控800元,5年攒出42万,或许你也可以像我一样做到。
有的女孩儿月薪三千,买两千块一套的化妆品。有的男孩儿月薪五千,贷款几十万买宝马奔驰。
就为了为人称道的赞美和羡慕,自己早早就背负了贷款或者沦为了月光族,得不偿失。
“为撑场面硬买超出能力范围的物品”的伪精致,其实也是彻头彻尾的虚荣,华而不实,自讨苦吃。
有没有发现,工资并不少赚,但是钱就不明所以的蒸发了。
其实,这一切,都是购物软件在作怪。人每天下班后,可以离开运动,可以离开电视,可以离开阅读,但是离不开手机,手机离不开网购。
刷到喜欢的就想买是人之常情,看到主播推介就想买也是必然的,要不然主播的存在的价值是啥呢?
很多人去商场购物,其实是没有目的的购物,走到哪,就看到哪,感觉喜欢,就放到了购物车里。
这样就会浪费很多的钱,因为本不必要的开销会增加很多。
其实购物,应该秉持“因缺有需”的观念,缺少的才需要的原则,这样买的东西都是生活的刚需。
刘震云曾说:“现在最惨的人,不是没有钱,而是对钱完全没有概念。点一次外卖,可以去菜市场买一只鸡。吃一顿火锅,够在家里吃半个月。一杯奶茶,能换60个鸡蛋;一杯星巴克,能换一箱牛奶;打一次车,能坐一个月公交;越穷的人,越是大方,因为认知太低,根本不懂钱的重要性。”
其实,每一次的小消费,日积月累都是大的开销。每一次外卖都可以够全家人吃一天,每一次打车,都可以坐一个星期的公交。
最直接的就是两个“学区房”“买车”
你要明白“学区房”不会直接决定你的儿女能上清华北大,如果能的话,那么“学区房”万金都难买。
老话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内因才是学习成绩的关键,教育资源的堆砌,只能堆出来考试机器,堆不出来人才。
同样,“买车”也非刚需。如今交通便利,公交地铁四通八达,打车也不贵,买车真的不再是刚需,找车位的堵心想必谁都有过。
囤物癖的原因在于对生活极度缺乏“安全感”。怕缺东西,可能以前穷过,总担心以后买不到;觉得东西扔了可惜,哪怕用不上也舍不得扔;心里没安全感,看着满的东西才踏实。
其实,无论是过量的购买还是旧的舍不得扔,堆积满满都会很降低生活的质量。尤其是喜欢过量购物的,不知不觉就会过期。
其实,就居家过日子而言,我觉得选东西,基础款就足够。
比如牙膏,本质就是摩擦剂,三块钱的就足够。各种草本添加、盐白、苏打、维C并无太大用,反而价格高出了好几倍。
比如手机,无非就是接打电话,聊聊微信,刷刷视频,打打游戏。1000块的手机一样可以实现所有功能,8000块的也不如此?
之前,我也有很长一段时间用“扫码付款”,感觉真是便利无比。走到哪消费,一部手机就可以。轻轻一扫,钱就花出去了。
但是时间长了我发现,没有失去感的存在,花钱就没有概念,很多消费心理上都觉得无妨,无非一串数字罢了。但是实际好几张百元大钞就这样出去了。
所以,等回归现金消费,你就能存许多的钱。
人好客是好事,但是有些时候,打肿脸充胖子的好客却是虚伪的热情。
三五个人吃饭,上了十道菜,到最后吃不了又不打包,白白浪费了钱不说,也浪费了粮食蔬菜。
本身月薪不过五千,操办婚礼酒水摆上了茅五剑,车队用了劳斯莱斯,试问,这是明智的消费吗?
不良生活习惯像隐形“蛀虫”,既伤身心又耗钱财。
比如熬夜后买高价保健品补身体,顿顿外卖花不少还伤肠胃,烟酒不离既损健康又持续烧钱。经常光顾风月场所导致妻离子散不乏少数。及时断掉这些习惯,不仅能少花冤枉钱,还能让身体更舒畅,日子也会更清爽。
59岁阿姨的我,坚持10个“断舍离”,5年攒下42万。相信我,通过精简生活减少浪费,普通人也能实现省钱目标。
来源:箪食瓢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