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名大学生最终赔偿近2万元并公开道歉,但网友却在评论区炸开了锅:“原谅是纵容下一个熊孩子,还是真正的人性救赎?”更戏剧性的是,一名学生家属被曝上门威胁车主,扬言“若毁孩子一生,必让车主付出代价”,将舆论推向高潮。
2025年3月29日,安徽车主王先生发布视频宣布“选择原谅”,为这场持续一周的纠纷画上句号。
内容取材于网络
四名大学生最终赔偿近2万元并公开道歉,但网友却在评论区炸开了锅:“原谅是纵容下一个熊孩子,还是真正的人性救赎?”更戏剧性的是,一名学生家属被曝上门威胁车主,扬言“若毁孩子一生,必让车主付出代价”,将舆论推向高潮。
内容取材于网络
3月22日,自驾游爱好者王先生将爱车停在一处景区碎石滩。这辆价值30万元、涂装成大黄蜂配色的越野车,曾陪他穿越沙漠雪山,却在此刻沦为四名大学生的“拍照道具”。监控显示,四名00后男生为拍摄“网红同款大片”,轮流踩踏引擎盖,导致车顶变形、漆面划伤。车主返回后,哨兵模式记录的画面让他瞬间血压飙升:“我连越野都不敢这么折腾!”
内容取材于网络
涉事学生均为某高校大三学生,其中两人来自城市中产家庭,社交媒体充斥着打卡网红景点的动态。一位知情网友爆料:“他们自诩摄影达人,却连‘尊重他人财产’的常识都没有。”
4S店定损9505元的维修单,成为点燃矛盾的导火索。
第一阶段:傲慢对峙
车主联系学生协商时,对方竟称:“天空太蓝没忍住”“只是轻轻踩几下”。更令人咋舌的是,学生质疑定损金额,要求“找公安重新鉴定”,甚至搬出律师威胁走法律程序。车主愤然表态:“一毛钱不要,也要送你们留案底!”
内容取材于网络
第二阶段:舆论倒逼
事件曝光后,大学生踩车顶拒赔#登上热搜。网友扒出《刑法》第275条:毁坏财物超5000元即可刑事立案,3人以上作案属加重情节。舆情监测显示,72%的网友支持车主追责:“学生身份不是免死金牌!”
一名学生父亲被曝上门威胁车主,称“敢毁我孩子,让你开不了车”,反而激化矛盾。最终,在警方调解与舆论压力下,四名学生态度180度转变,深夜录制道歉视频,赔偿金额翻倍至2万元。
2023年南京徐某为捡球踩凹车顶,经民警调解当场道歉赔偿;
2024年成都某网红为拍视频踩塌敞篷跑车,被判赔12万元。
心理学专家指出,年轻人将他人财产视为“免费道具”的背后,是网红经济催生的“特权幻觉”——为点赞数践踏规则,已成新型社会病。
内容取材于网络
1. 教育缺位之痛:涉事学生就读高校被曝从未开设《民法典》实践课,法律意识空白令人心惊;
2. 赔偿能否替代惩戒?法律学者提醒:“和解虽避免案底,但民事赔偿不能抵消违法性质”;
3. 社会示范效应:某短视频平台数据显示,事件后“车顶拍照”话题播放量反增15%,模仿风险加剧。
内容取材于网络
车主用“宽容”结束纠纷,但评论区那句“今天你原谅踩车顶,明天谁保护你的车?”的质问仍在回响。当“天空很蓝”成为破坏规则的理由,当“学生身份”沦为逃避责任的借口,我们不得不警惕:比车顶变形更可怕的,是道德与法治观念的扭曲。如果每次违法都能以“和解”收场,谁还会对规则心存敬畏?
内容取材于网络
这场和解,究竟是文明的胜利,还是对恶的妥协?答案,或许藏在下一个“踩车顶”事件里。
来源:涵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