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的如皋通城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30 21:46 1

摘要:阅读周思璋先生撰写的《东大街忆旧》,像看记录片一样,勾起我对如城往事的回顾,七十多年前非常熟悉的东半城的旧景浮现在脑海中。我的出生之地正是在通城巷内从贾家桥到霞山桥的这一段。通城巷是如皋最古老也是最长的巷子,既是一条平凡而普通的旧巷,也是一条繁荣兴旺的小街。从

解放前的如皋通城巷

解放前的如皋通城巷

刘玉泉

阅读周思璋先生撰写的《东大街忆旧》,像看记录片一样,勾起我对如城往事的回顾,七十多年前非常熟悉的东半城的旧景浮现在脑海中。我的出生之地正是在通城巷内从贾家桥到霞山桥的这一段。通城巷是如皋最古老也是最长的巷子,既是一条平凡而普通的旧巷,也是一条繁荣兴旺的小街。从中段贾家桥口的第一家向北到佘家巷东巷头,在不足200米的巷子中,充满着浓烈的生活气息,多种多样的服务人员,每天从早到晚奔波劳碌着。

首先从巷中第一家说起。它是一家早餐店:米屑饼店。业主姓尹,她在丈夫所开理发店的门边支起一只平底锅,每天不停地做着人们爱吃的米屑饼。

从巷口向北的路东边是一家荤菜馆,店名“张吉记”。抗战前规模较大,早市卖肉包和带肴的面,中晚承办筵席。日寇侵华,如城沦陷后,规模缩小,店名改叫“小西天茶菜馆”。

向北的第三家是“宋仁记酱园酒店”。两间店面,后作天井很大,有酱缸数十口,兼做批发生意。只因所生两个儿子不务正业,吸食鸦片,将家中财产几乎败光,连缸坛也被偷卖尽。如城第一次解放时,剩下老俩口和一个女儿,只卖零酒,惨淡经营,逐渐衰落。

第四家是一爿烧饼店,店主叫张广文,全家三口人,老俩口加上抱养的一个女儿,雇请一位“门前师傅"帮助贴烧饼。烧饼品种多,酵水好,又香又酥。除烧饼外,还做斜角、方饼及圆形脆饼,住得很远的人都跑过来买。该店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每晚有许多孤陋寡闻的左邻右舍不约而同地聚集这里,听对门“吴瞎子"讲述在外面听到和看到的新闻,以及从书场听到的书段,如《清风闸》、《水浒传》等,大家就像身临其境侧耳细听,时而流泪时而大笑不止。

在巷子西半边有一家卖五香牛肉的专业户,业主人称“季五爷”,一家三口,全靠老俩口和一个女儿忙活。他家所卖五香牛肉味道鲜美,火候适中,老少咸宜,近悦远来。当年我家经济比较困难,平时很少买肉吃,偶尔买些牛杂碎改善生活,花钱不多,但很实惠。

再一家是卖“油炸馒头”的。业主姓吴,因双目接近失明,人称“吴瞎子”。他白天帮报社送报纸,早上在家和妻子一起炸馒头。他家油炸的馒头是农村专门加工的三角形、扁塌塌的,又香又脆,不黏不腻,而且价格低廉。

又一家是专做地道糖果的。业主姓顾,因他嘴里牙齿几乎全部脱落,年轻人都叫他“瘪嘴爷爷"。他有一个专长,用普通的红白糖和其他食材,凭着一只普通的铜锅和一块光滑锃亮的石头,做出品种繁多让人垂涎欲滴的花生糖、薄荷糖、生姜糖、寸金糖、皮糖以及香味四溢特别酥松的花生酥。每天上午在家熬制,下午外出销售,满篮出去,空篮回来。

再有一户是姓缪的老人,夫妇二人以卖糖粥为生。每天早上和下午做两作,先是将大米熬熟,然后加人红糖搅拌,盛在一只铜锅里,下面放一只炭炉保温,出门时挑一副笼板做成的桶子式的担子,前面放着盛粥的瓷碗和小勺儿,后面放上洗碗的清水,边走边敲着用竹片合成的笃板,发出“笃、笃、笃”的声音,小孩们听了就学着“笃、笃、笃,卖糖粥”连声叫喊,拉着大人的手要去买。缪老爹煮的糖粥真材实料,掌握火候得当,很黏和,十分爽口。每天上下午出去两趟,沿着固定路线走,不长时间就能卖完。

最北一家是专卖熟猪头肉的。业主姓吴,因小时候出过天花,脸上留下许多疤痕,人称“吴大麻子”。他家煮的猪头肉色香味俱佳,品种也多,除了猪头肉,还有猪肝、猪大肠、猪脑、猪舌、猪尾、猪脚爪等。每天白天在家煮好,傍晚和儿子一起挑到东门迎春桥上摆摊,挂上一盏煤油灯,把周围照得通亮。从下午五六点钟出摊,到九点左右,满满两篮就销售一空。后来生意越做越大,发展到主营牛肉,自己买牛,自宰自煮自销,生意越做越红火,后来买了一块地,砌了一排砖瓦房。

通城巷中段佘家巷东头,还有一户姓严的,专卖热汤圆。他没有固定店房,每天傍晚挑着担子来这里,停在露天地里,担子一头放着下圆子的锅碗炉灶,另一头放着备用的清水和柴火。他家做的圆子很考究,包芯除了红糖和豆沙,还加辅料桂花和猪油,吃起来又甜又黏又香,十分可口。

此外,巷中还有一户中式裁衣店(姓匡),一户裱画店(姓杨),一户开水炉(姓沈),一名个体中医师(姓邹)。该段巷子虽不长,竟有三个祠堂:马氏宗祠、朱氏宗祠、张氏宗祠。

除了以上叙述的,这里每天还有许多没有固定店面或摊点流通叫卖的,有油炸臭豆腐、酒酿、凉粉、炒白果、熟荸荠的,再晚些还有一手挎篮一手拎灯叫卖“老酵馒头熟鸡蛋”的。总的来说,这里虽是平凡而普通的一条小巷,但却繁荣兴旺。时间一晃七八十年过去,至今仍然让人难以忘怀。

来源:喜欢历史的诺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