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战国时期,燕齐两国作为近邻,摩擦不断,多年征战。多年间双方各有胜负:早期齐强燕弱,齐国多胜燕国多败;后来燕国拜了乐毅为上将军并且与其他五国组成联军伐齐后,差一点把齐国给灭了;再后来齐国名将田单临危受命,并动用了反间计让燕国国君猜疑并且抛弃乐毅,乐毅逃亡赵国,齐
战国时期,燕齐两国作为近邻,摩擦不断,多年征战。多年间双方各有胜负:早期齐强燕弱,齐国多胜燕国多败;后来燕国拜了乐毅为上将军并且与其他五国组成联军伐齐后,差一点把齐国给灭了;再后来齐国名将田单临危受命,并动用了反间计让燕国国君猜疑并且抛弃乐毅,乐毅逃亡赵国,齐国才再次反败为胜。
再后来,大约是公元前240年左右,也就是在距离秦灭六国大约20年前,燕齐之间发生了这么一个战事:
当时,田单率军围攻被燕军占领的齐国城池聊城,然而却久攻不下。
而这位聊城的燕军守将,名叫乐英,是燕国前上将军乐毅的侄子,虽然不是乐毅的亲儿子但也是有血缘关系的名将之后了,显然也是一名善于用兵会打仗的战将。“齐田单攻聊城岁馀,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田单一筹莫展,非常发愁。
这时,田单的一位老朋友来到了田单的阵前,决定帮帮田单,这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聊城人,当时应该是55岁左右,他的名字叫——鲁仲连。
鲁仲连对田单说:我只需修一封书信,你命人将它绑在箭上射入城中,即可拿下此城。
田单知道这位老朋友的能耐,知道他不是在吹牛皮,于是赶紧让人拿来纸墨,请鲁连子赐信。
鲁仲连略作沉思,一口气写下了一封长达1千字的信笺,其中有“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弃忿悁之节,定累世之功。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弊也。原公择一而行之。”等诛心之句,帮助乐英分析形势、陈述利害。
然后田单就命人将这封千字书信绑在箭上,射入城中。
结果是:这篇千字书信,比田单围攻聊城的千军万马还要凶悍犀利,直接射中了乐英的心脏。此时的乐英虽然守城未破,但他自己已处进退两难的困境,他的困境与当年他的伯父乐毅的困境相同,唯一不同的是乐毅还可逃亡赵国而他已不能:“欲归燕,已有隙;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于是,“与人刃我,宁我自刃!”乐英自杀。
于是聊城破,田单遂屠城。
这就是著名的:“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聊城纪念鲁仲连“一箭下聊城”的雕塑)
一千年后。
有一位从西域来的诗人,对鲁仲连的这个传奇的“一箭下聊城”惊天伟业推崇之至,事实上,上面那句“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就是他写的。
他的名字叫李白,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派诗人。
那一年是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那年五月,春暖花开的时候,“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 35岁的李白游历到了山东:“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一边学剑,一边问道前途,力图成就一番伟业,却不想受到了当地老头的嘲笑:“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心高气傲的李白受辱后意气难平,叱其愚昧:“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我李太白的才华经天纬地,岂能是你这汶上老头能懂的,我有鲁仲连的一箭下聊城之才:“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和你们这些庸俗之徒是没有什么话说的:“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
这就是那首传承了一千多年的《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
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
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
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
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
一千多年来,李白的粉丝千千万、万万千数不胜数,但你知道李白是谁的粉丝吗?是的,李白是鲁仲连的粉丝,并且是死忠粉脑残粉级别的鲁粉。
李白崇尚鲁仲连,原因不只是因为鲁仲连有传奇的“一箭下聊城”的才华与伟业——一封书信胜却千军万马,而且,更因为鲁仲连“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先铸人间伟业,然后功成身退不受赏,“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这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最高人生理想。
而这理想都被鲁仲连实现过了,所以,鲁仲连成为李白最推崇的人,他就是李白理想的化身。
35岁的李白,以当年55岁的鲁仲连自比,写下这句“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这就是他对他自己才华的评价和理想的宣言。
这支箭,在李白的胸中藏了很多年了,他要找机会把它射出去。先铸人间伟业,再功成身退飘然而去。
那才是真正的谪仙人。
然而此后很多年,“匣中盘剑装䱜鱼,闲在腰间未用渠。”别说射出那胸中之箭了,那腰间的剑也没有用武之地啊。
终于,到了742年那一年,他已过了不惑之年时,他终于等来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要去射他胸中磨砺了几十年的箭了。
然而,事不总是遂人意,此后多年,李白虽然有过短暂的荣华,然而更多的是落魄,是流浪,是颠沛流离,是蹉跎意志。甚至一度在战乱中投奔永王,兵败逃亡,差一点死于非命。
于是,757年(一说是755年),他56岁时,在逃亡中有了那首《奔亡道中(五首其三)》: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56岁的李白终于认输了,自己胸中这把箭,从35岁开始到56岁,整整二十多年,没有射出,憋在了胸中。
此后,李白又遭遇了被下狱、被流放的人生重创。及至乾元二年(759年),关中大旱,朝廷宣布大赦:“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才终于恢复了自由身。
此时,李白已58岁,快到花甲之年了,然而在遭遇人生重创后的花甲之年的李白对他自己胸中的那支未射之箭仍然念念不忘,这一年他写了一首长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这是一首很长的诗,我就不引全诗了,只引最后八句: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
连鸡不得进,饮马空夷犹。
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
这是他在他的诗中第三次缅怀他的胸中之箭,也是最后一次缅怀他的胸中之箭,这是他给他的未射之箭作的悼词立的墓碑。他对他的未射之箭仍然耿耿于怀,但口气已从最初的肯定语气变成了虚拟语气。
三年后,李白去世,享年61岁。
李白胸中的那支箭,终于是没有射出。
而它在风中已鸣响了一千三百年。并且还会再鸣响下去。
(完)
相关:
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从李白到鲁迅我在街上走路,偶遇了一些人时间的断崖绝句难成第三句来源:养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