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西行漫记之一:楼观台(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0 19:49 1

摘要:老子西出函谷大约是在东周敬王三十五年(公元前516年),老子离开成周洛邑去往宗周镐京(念号京)方向。他莫不是觉得东周列国礼崩乐坏,也像孔子那样有了“克己复礼”的念头?非也。老子是已对周王室极度失望,决意西行云游。这一年老子八十一岁,孔子六十六岁。四十年前,孔子

乙巳年春风既起,便又是一阙当游季。正是:

春日晴,却着春衣向西行。向西行,车轮烈烈,绿意盈盈。
春风催动马蹄疾,西去路上意未平。意未平,往事千年,旧物满庭。

这一首忆秦娥非为忆秦娥,却是为走秦地访古之意。

列车出京向南,过了郑州即转向西去,沿着黄河南岸老子西出函谷之路向秦地飞奔。窗外景物停不住,飞车已过千里路。

老子西出函谷大约是在东周敬王三十五年(公元前516年),老子离开成周洛邑去往宗周镐京(念号京)方向。他莫不是觉得东周列国礼崩乐坏,也像孔子那样有了“克己复礼”的念头?非也。老子是已对周王室极度失望,决意西行云游。这一年老子八十一岁,孔子六十六岁。四十年前,孔子二十六岁时,曾亲至周都向老子问礼。虽有孔子向老子问礼,但孔子并非师出老子,他们是不同学派,老子是道家,孔子是儒家。老子仅是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师。史载李耳长寿,活到八十四岁。这在周代是极其罕见的,所以李耳在春秋诸子百家中称为老子,盖因其活到太老。

老子骑大青牛,乘紫云至函谷关下。这函谷关关令尹喜善观天文,亦知地理,又喜读书,是不小一贤。他头一日便于关上观到有三万里紫云向关而来,知有圣人将至。即日,尹喜见一老翁倒骑青牛来到关下,此翁白发如雪,其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膝,红颜素袍,简朴洁净。尹喜仰天而叹道:“此必为老聃(念老单,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我生有幸。得见圣人”!急上前跪于青牛前拜道:“关尹叩见圣人”。老子见尹喜无故跪于地上,还口称叩见圣人,便问其阿谁?尹喜答曰:“关尹不才;好观天文略知变化。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见紫气浩荡,滚滚如龙,其长三万里。知来者至圣至尊,非通常之圣也;见紫气之首白云缭绕,知圣人白发,是老翁之状;见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相牵,知圣人乘青牛而来也”。老子曾闻尹喜好学之名,便向他答礼。

尹喜请老子至上房,净手焚香再拜道:“先生乃当今大圣人也!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窃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为己任也。今汝将隐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难寻矣!何不将汝之圣智著为书?尹喜虽浅陋,愿代先生传于后世,流芳千古,造福万代”。老子欣然答应,尹喜立刻辞去关尹之职,请老子来到终南山下自家草庐住下。

此前,尹喜在此终南山下结一草楼,观星望气,静思冥想天道之理,称此草楼“楼观”。尹喜每日茶饭供奉,老子更识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五千言。上篇起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称《道经》。下篇起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为《德经》,即为《道德经》。《道经》论天地变化之机,阴阳变幻之妙;《德经》论处世之方,进退之术,长生久视之道。尹喜得之,如获至宝,终日唱诵。

尹喜不仅熟读《道德》,而且将读书心得著文九篇,名《关尹子》,汉书中收有此著,记为周尹喜撰,后人称其文始真经。因其得老子真传,庄子论述天下之道时,常将老子和关尹子并述。此后,尹喜的楼观台故居便成为世人崇拜老子和关尹子的圣地。东汉晚期,张道陵创建道教。南北朝时,道教传遍海内。道教更是以此地建立宗派,叫做楼观派。后人在此盖起观庙,颇有香火。尹喜旧居楼观台即是道教的圣地,自老子著《道德经》讲经传道于此,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四十年历史。

唐高祖李渊得天下后,即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春季率文武百官千人之众来此叩拜,并称“老君乃吾圣祖也,今为社稷主,不有洪建,其可已乎”?当即改赐名楼观台为宗圣宫。

唐高祖来此拜老君比我早了整整1405年,这一千四百年间,天地转,光阴迫,天翻地覆若干过。这宗圣宫虽有老君护持,也已人非物亦非了。前些年,地方政府整理了旧宫遗迹,又在其侧畔重建殿房若干,供游人缅怀并唏嘘。此地即是我本次西行最主要目的地之一。

因为此处是在终南山北坡之下,它的布局便是坐南朝北。我来这一天,阴云密布,不辨南北,却无建筑阴阳之分,光线倒也是柔和许多。这朝北的大门也是叫做山门,肯定是新造的,门前男左女右一对清式官狮。门左的陕西省级文保碑被当地人当成了磨刀石,已经不成样子。

进了山门便是通天大道,中间有一座石碑。

上书“大道希夷”,没有落款。此处的道不是这条石板路,而是老子说的“道”,就是自然之道。“夷”是固定之法,不变之道。怎么理解“大道希夷”?最简单的就是“大音希声,大道希夷”。老子对此有概括性的解释,就是《道经》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大路非笔直通天,大道非千篇一律。

“大道希夷”碑下的这条大道并非原来宗圣宫的中轴线,它是前些年重修后的中轴线,原来的中轴线是在它的西侧。宗圣宫的第一座建筑是文始殿,现在仅存基座。

说是基座,其实就剩夯土台了。上面的墁地青砖都是新铺的,遗址上收集到的碎石铺在中间给游客看,那些当然不一定是破碎的当初墁地青砖。看上去这座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屋顶结构完全不晓。基座修复后,把遗址周围捡到的柱础摆在上面。

这是元代的遗物,是櫍形柱础。我在故宫见过明清皇宫建筑的櫍形柱础,比这个漂亮得多。福州华林寺遗留有晚唐形制的大殿,在那里见过唐式櫍形柱础。山西芮城永乐宫是元代建筑,大殿立柱下面只有简单的覆钵柱础,倒是大殿说明牌子下面是一个和这个一模一样的石刻櫍形柱础,当时不敢确认那是元代櫍形柱础。过去只知道元大都皇宫建筑都是用的櫍形柱础,在故宫中并未见到遗留物。这次在宗圣宫见到的这座元代柱础说明了实际,原来永乐宫的那几个也是元代櫍形柱础,形制更接近福州华林寺的唐代式样,没有故宫的明清式样漂亮,说明中国建筑艺术在宋代和明代是两个大发展时期。

文始殿祭祀的是九天仙伯文始先生无上真人,就是尹喜。因为最初是尹喜恳请圣人留书,其后有老子作《道德经》;尹喜又大力传播圣人理论,所以他在道教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再加上这楼观台既是尹喜故居,又是《道德经》诞生地,这宫中第一座殿当然就是尹喜殿。

文始殿前原来还有一座四子堂,现已无痕。四子堂祭祀的四人和春秋道家有关,后被道教封为四子。这四子是南华真人庄子(庄周)、通玄真人文子(辛计然,老子弟子,范蠡老师)、冲虚真人列子(御寇)和洞灵真人亢仓子(念抗仓子)庚桑楚,庚桑是复姓。

文始殿虽失,“楼观先师传碑”还在,记录了自关尹子始三十五位先师的高尚事迹。

你看那碑座下当年地面比现在地面低了一米多,这种现象很常见。到底是古代地面有沉降;还是现代地面有升高?没人说得清。

文始殿后即是三清殿,现在也仅剩基座。

三清殿规模比文始殿大,修复后的基座看上去是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也是新铺了墁地青砖,摆放的不是柱础,而是一些散落的柱顶石遗存。元代殿前的石狮还在。

三清殿当然是祭祀三清天尊。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据此便说道生的一是玉清宫元始天尊,一生的二是上清宫灵宝天尊,二生的三是太清宫道德天尊。既然天下万物乃道德天尊所生,便由道德天尊所管,道德天尊就是上天和万物沟通的渠道。道德天尊即是我们说的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并不亲自管理人间,而是通过君主来管理。古代一国之主虽受命于天,但自己也不亲自管理国家,是由下面的诸君受累,君主即是诸君之主。太上老君是人间君主之主。

太上老君会有化身下凡,教导君主如何做主。太上老君既然是道教造的神,当然老君化身的说法也是道教的故事。道教说老君在各个时期都有化身辅佐君主从政,伏羲时期是玉华子,黄帝时期是广成子,庄子就讲过黄帝向广成子问道的故事。春秋时期,各国都有老君的化身,连范蠡(念贩梨)都算。当然,周王的守藏史老子是老君的总化身,所以作《道德经》传世。周文王姬昌的守藏史就也算是那时的老君化身,说明周朝的守藏史地位很高。守藏史乃周朝藏书室之史,说是藏书室,其实应该相当于后来的国子监。守藏史就相当于是后来的国子监祭酒,朝中第一学问家。

周武王姬发死后,其子姬诵继位为周成王。武王之弟姬旦辅佐成王,称作周公。这位周公旦是不是老君化身?周公不是。周公不是道家先驱,而是儒家先驱,他制有《周礼》。儒家圣人孔丘所言“克己复礼”,欲复的就是这个周礼。

三清殿前有老子当年亲手栽下的银杏。

此树据传乃老子初到楼观所栽,那距今就有二千五百多年了。1970年代遭了一次火焚,亡,仅余外壳。虽已亡,但民众信其圣威不减,仍有人来拴绳祈福。据传1972年周总理见日相田中角荣时,田中说中日交往历史悠久,鉴真去往日本传道,还把银杏树种带回中国。周总理纠正他说其实银杏树种是鉴真从中国传到日本的,西安附近楼观台就有二千多年前老子亲自栽种的银杏。周总理随后安排田中角荣去西安看兵马俑,还去拜了这棵老子所种银杏,当时这棵银杏还活着。

这棵老子银杏旁还有一棵高大的古柏。

元代三清殿遗址附近,在新中轴线上复建了三清殿,这是依据元代的《终南山古楼观宗圣宫图》所做。

依元代图样复建的三清殿坐在五尺高青石金刚座上,前有一路宽大的汉白玉扶手踏垛,踏垛中间带有双龙石刻起阶石。因为这踏垛不是御路,所以我说这是起阶石。这么宽大的踏垛是唐代风格。金刚座上也有一圈汉白玉扶手栏杆。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明间和次间各开四扇六抹隔扇门,梢间槛墙槛窗,尽间实墙封闭。上面是斗栱抬梁灰瓦单檐庑殿顶,檐下是清式斗栱,柱头和柱间都是单翘三重昂九踩斗栱。红柱绿枋,梁枋上布满莲花蕃草彩绘。正脊两端脊吻是鸱尾形式,尾部已经有分叉,吻部并不吞脊,背部还有一个小螭首。这个鸱尾不知道是有何考证,按说元代螭吻不应是这个样子,这更接近晚唐风格。

进殿看看。

过去,三清殿肯定是供三清像。这座复建的三清殿并不是这样。后金柱之间作背屏,背屏中央绘有《终南山古楼观宗圣宫之图》。这是元代的那张图?从图上看,刚才提到的本殿正脊上的螭吻确实是唐式鸱尾。这张图是刻在一座石碑上的,殿中图画两边是那碑上的碑文。

看看神台上供的神像。

这些不是三清像。中间坐的是老子,他的左手坐的是娘娘。哪位娘娘?我觉着应该是碧霞元君,或者是她的化身送子娘娘。老子的右手坐的是财神,传说离此地不远即是赵公明故里,所以此处供的这位财神就是赵公明。你看,老子身边坐的都是实实在在保佑百姓安乐的神,一位送子,一位送财,拜一次有全福。

三清殿前有老子所栽银杏,殿后也有一棵古树。

这是一棵已经枯死的柏树。传说当年老子在此讲经,有三只老鹰停在这棵柏树上听讲,长此以往便化作三座老鹰木雕长在了树杈上。后来,这棵柏树虽然枯死,但那三只木雕似的老鹰还在树上,后人便称此树为“三鹰柏”。

三鹰柏旁林中又现一座台基。

上面遗存的一些柱础都已经残破得不成样子,很难看出原来的风采了。这是元代的紫云衍庆楼。据传此处即是当年尹喜所结草楼位置,尹喜尝登楼观星望气。但尹喜不是在这里望见老子乘紫气东来,那是在函谷关上。不过,正是由于尹喜在此楼上练就观气之术,才能在函谷关迎到老子。

今人在新中轴线上依元代图样复建了一座紫云衍庆楼,楼前有汉白玉老子立像。

紫云衍庆楼,紫云即是老子自带的高贵神圣之云,衍庆就是绵延吉庆。紫云衍庆楼是一座三尺高台基上的清式三间三层楼阁,上下都有一圈檐廊,前后各有一间出厦,中有一个暗层。上面是斗栱抬梁灰瓦重檐十字歇山顶,戗脊上有四只脊兽。红柱红窗,梁枋上是苏式旋子彩绘。自李渊来此祭拜后,楼观台赐名宗圣宫,并得以扩建,紫云楼即是那时所建。随即有唐代诗人赞此楼“南山低对紫云楼,翠影红阴瑞气浮”。

这座紫云楼后面有一串青铜器,这些不是真品,甚至不是仿品,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制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前面那两座形颇肖,我们可以说它俩是仿青铜鼎。后面这一座是什么?很多人说不出它是什么。东汉末年曹植有一首洒泪呜咽诗,其中有“煮豆燃豆萁,豆在釜(念府)中泣”之句。曹植煮豆的那个釜侧面装上耳朵就叫做鍪(念谋)。上面图片中最前面这座青铜器就是所谓的“鍪”,只不过是经过了夸张的艺术加工,形已颇不肖。

为什么在这里摆了这么几座青铜礼器?因为后面有一座很重要的大殿。这座大殿旧时称作宗圣宫,祭祀老子的大殿。后来在明代改名五祖七真殿。这座殿全部灭失,连基座都没有了,但却遗有下面这座碑: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重建五祖七真殿宇碑”。

这块碑是宗圣观中最有意义的碑,它是目前所知全真派最早的派字谱记录。全真派起自楼观本山派,最早起于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这座碑上记录了全真派五位祖师和七位真人的名字,叫做字谱。这五位祖师是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帝君钟离权、纯阳帝君吕洞宾、纯佑帝君刘海蟾和辅极帝君王重阳。七位真人是王重阳东海捉马传道期间所收的七位嫡传弟子,就是长春真人丘处机、无为真人马钰、蕴德真人谭处端、长生真人刘处玄、玉阳真人王处一、广宁真人郝大通和清净散人孙不二。

宗圣宫大殿或者五祖七真殿虽已无痕,新中轴线上却复建了一座大殿,估计还是依据元代的那幅图。这座殿现在叫做老子殿。

老子殿坐在三尺高青砖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明间和次间各开四扇六抹隔扇门,梢间实墙封闭。上面是斗栱抬梁灰瓦单檐歇山顶,单翘重昂七踩斗栱。明间和次间前有一座大月台,梢间前有小月台。月台前有一路垂带踏垛,月台和台基上没有栏杆。整个大殿比前面的三清殿低了一等。

相传明代时期,宗圣宫中还有一座列祖殿。宗圣当然是老子,道宗之圣。道教称源于黄帝,是为始祖;建立道学精义的老子是为道祖;创立道教的张道陵是为教祖;这即是道教三祖。列祖殿虽已失痕,“楼观先师传碑”还在,记录了自关尹子始三十五位先师的高尚事迹。

从元代宗圣宫图画上看,当时的院中仅有回廊围起的两座大殿,两殿之间是一座紫云楼。最后面的一座大殿应是老子殿,唐代李渊赐名宗圣宫,其后在前面盖起了紫云楼。紫云楼前面的单檐庑殿顶大殿应是元代扩建,元代道教得到了一次大发展,特别是北全真派,这是得益于丘处机在成吉思汗面前说道两年。如此说来,那座庑殿顶大殿应当就是三清殿,比后面的老子殿等级还要高。

明代时期,道教又有发展,宗圣宫内又增建了列祖殿。不知道五祖七真殿到底是明代增建,还是后面的那座老子殿改建。前些年在原宗圣宫遗址旁复建中轴路,并复建两殿一楼,这肯定是肖元代图画之意。过去的建筑已毁,但老子银杏、三鹰柏和众多古碑得以保存下来也是一件幸事。我觉得这次重修的方式挺好,遗存的老物还放在原处供人凭吊,另做一组建筑重现当年风采。游客来此既可见当年遗物,又可见当年华貌,哭笑并得。

北宋文豪群里有一个苏轼。宋仁宗赵祯(念赵真)的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苏大哥在欧阳修举荐下参加制科考试获头名,授大理评事,任凤翔判官,凤翔现在是宝鸡的一个区。苏大哥除了诗词文章一流以外,逛吃之道也是颇深。东坡肘子享誉海内外就不说了,他每到一处做官都是要把周边景物逛个遍的。他在凤翔任上四年肯定也是要来看楼观台的,他曾和同科进士、时任商洛县令的章惇(念章蹲)同游楼观台。两人各做游记诗一首赞这宗圣宫,章诗少有流传,苏诗《楼观》今仍可见,如下:

门前古碣卧斜阳,阅世如流事可伤。
长有幽人悲晋惠,强修遗庙学秦皇。
丹砂久窖井水赤,白朮(念白竹)谁烧厨灶香。
闻道神仙亦相过,只疑田叟是庚桑。

诗中“晋惠”意指西晋惠帝司马衷,不是春秋晋国惠公姬夷吾;秦皇当然就是指秦始皇;庚桑是庚桑子,就是宗圣宫四子殿中祭祀的道教四子之一洞灵真人亢仓子。苏轼在此诗注释里说最初是秦始皇在楼观之南修了老子庙,晋惠帝则是建了整个宗圣宫。苏轼说晋惠帝可悲是说他壮年登基却不能任事,终让皇后贾南风专权,引起八王之乱,最后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杀。《晋书》称其为“不才之子”,“何不食肉糜”就是他的著名言论。最后一句说的是此处路人都可能是神仙,刚才那位田叟没准儿就是庚桑子。

老子被尹喜软禁在楼观,著下《道德经》。功毕,便登上尹喜楼观后终南山的一个山头,在那里筑台讲说《道德经》。此台沿袭二千多年,屡屡修葺之后,现仍可见其端倪。

这座外门是一座清式蛮子门。门上挂一块额匾,上书“说经台”,陕西书法家协会主席石鲁所题。门墩上有一对石刻门狮,上去一看,这是元代石狮。

门前见有一座八角碑亭。

居然是元代赵孟頫的字迹,赵孟頫是楷书四大家之一,行书也是一流,这几个隶书字也不可小觑。赵孟頫是宋朝赵家老爷后代,据说是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忽必烈至元年间被蒙人招安。上善池的字有了,池子呢?在这儿,一座八角池。

探头看看池中物。

这池中物肯定不是龙,只能是蛤蟆,也就是蟾。池中的蟾和龙首石刻都是元代遗物。池中有蟾,那肯定是民间传说的“刘海戏金蟾”故事,这是一段道家的得道成仙典故。说唐后五代十国时期,常德城内丝瓜井里有金蟾,常坐井中夜吐白光一道,直冲九霄,有道之人乘此白光便可升仙。井畔住有一贫苦青年刘海,其为人厚道,侍母至孝。他经常到附近的山里砍柴,卖柴买米,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天,刘海伐薪山林中。此林中有狐狸修炼成俊俏的姑娘胡秀英,她姗姗走来拦住刘海的归路,说愿与其结为贫贱夫妻。婚后,胡秀英决定助刘海登天。她口吐一个白珠给刘海做饵,垂钓于丝瓜井中。那金蟾咬钩而起,刘海乘势骑上蟾背,纵身一跃,羽化登仙而去。你别看中国戏剧有《梁祝》和《白蛇传》这些古典悲剧,可也有《西厢记》和《刘海戏金蟾》这样的古典喜剧。

宗圣宫里有一棵老子所栽古银杏,说经台前也有一棵古银杏。这棵银杏虽不是老子所栽,但也有近七百年了。银杏树是分公母的,宗圣宫那棵银杏是雄性,说经台这棵是雌性。

进得说经台外门,顺坡走上去不远,就可到达山顶的院子。

院门上挂赵朴初先生题写的“老子祠”贴金斗匾。过去只知赵先生是佛教协会会长,他既然还为说经台题匾,那就是释道双修呗。其实他当年来游历老子圣迹地可能并非把此当作道教圣地,而是景仰圣人之意。

进了院门回头看一眼。

这里挂有一块横匾“紫气东来”,刚劲有力,颇具风骨。这是阜阳书法家史安祥所题,史安祥字金铭。门两边立着四座老碑,左手两座是《道》,右手两座是《德》。

转过身细看院中风光。

因为是在山顶,这老子祠前院就是正院,院子并不十分宽大。院中坐北朝南五尺高青砖台基上即是三间正殿启玄殿。两边是二层楼的侧殿。侧殿旁是钟鼓楼,看看左手的钟楼,钟还在。

上前看看正殿。

正殿前面三间全开六抹隔扇门,侧面实墙封闭。看看隔扇门裙板上的贴金木刻吉祥图案。

花瓶通常代表平安,梅竹代表长寿,戟代表升官晋级,鲤鱼代表有余,绶带代表吉祥,玉兰代表富贵。

正殿上面是斗栱抬梁灰瓦单檐歇山顶,檐下梁枋上都是旋子彩绘,明间挂“配极元都”门匾。配极就是配享于宗庙,元都不是元大都,而是道教神仙居所。这是说老子和神仙一起享祀。

据说这座殿初建于唐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那就是唐高祖李渊来拜老子时所建。李渊为傍圣人,说老子是自己的祖先。找不到老子故里,便把这个《道德经》诞生地做为圣地,修庙建祠祀之。此祠中早已没有唐代痕迹,因为元太宗窝阔台八年(公元1236年)曾翻建过。刚才大门前的碑和池都是元代的,但肯定不是元太宗时期,说明元代曾多次修葺此老子祠。正殿的柱础是简单朴素的櫍形柱础,这是元代式样。柱础最能说明建筑年代,古代殿房修葺时,通常都不会换柱础。看看它的屋顶,屋顶的脊饰说明最后修葺的年代,因为屋顶是需要经常翻新的,至少要换瓦。

那个砖雕正脊和花哨的螭吻,这绝对是清代的。正脊上的蹲兽和中间的覆钵宝瓶脊刹,有明显的晋派风格。这说明此殿是元代基础,清代有翻新。

正殿后墙明间开六扇六抹隔扇门。

上面挂着陕西书法家杨隆山所题“青玄上帝”横匾,青玄上帝是道教东极青华大帝,即是太乙救苦天尊。书法家杨隆山是终南山当地人,擅长行书。题款上的“岁次甲子嘉平月“是1984年12月。

我来的这一天正是老子诞辰后第三天,祝贺法会虽已毕,正殿仍不能进入,只能站在门口向内张望。

鹤发童颜的老子坐在神龛上,头戴纶巾(念管巾),黄袍加身。背光是祥云环绕的宝葫芦,象征仙境。李白有诗曰: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

老子身边左手是头戴纶巾的张道陵;右手戴官帽持笏跪于地上的是尹喜。神龛前供桌上布满华丽的晋派木刻,桌上有香炉、花瓶、香筒,就算是五供吧。最奇妙的是还有一摞草纸,难道是手抄本《道德经》?

两面侧墙下坐着陪祀的诸子,看看左手这几位。

这是庄子、庚桑子和文子。庄子是老子之后战国时期的道家代表人物。一次,庄子垂钓于濮水(念仆水,山东菏泽附近),楚威王芈商知庄子有大智慧,便派二大夫请庄子去做官辅佐楚王。庄子说“听闻楚国有一长寿龟已经三千岁,被楚王供在庙堂。你们说这只老龟是愿意被供在庙堂,还是愿意在泥塘中逍遥”?二位大夫说当然愿意在泥塘中逍遥。庄子便说“我也像那老龟,宁可在泥塘中逍遥,也不愿进庙堂。之前,文王亲至渭水恭请垂钓的姜太公辅佐,最终其子得了天下。楚王仅派二大夫去请庄子,必不得,其子孙最终丢了天下。东汉末年刘备读史受教,三顾茅庐请出孔明,最终成就了霸业。

项羽在彭城之战中按孙子所授,不肯追击穷寇刘邦,最终未能带虞姬过江东。1949年我军占领南京后,伟人汲取项羽的教训,大呼“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最终把敌军赶出大陆。所以欧阳修曾有彻悟“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正殿后身又有一圈白石栏杆,本以为是一口井,上前一看却是一张石桌。

这张石桌很神奇,你如果用桌上的鼓槌击之,它发出的是金玉之音,而非顽石之声。

站在启玄殿后望向二进院,红梅竞开。

二进院大殿是二层楼的斗姥殿。

斗姥是道教最厉害的女神斗姆元君,神话说她生有九子:天皇大帝、紫微大帝和北斗七星。

再往后的第三进院正殿是救苦殿。这不是元代建筑,它始建于明穆宗朱载坖(念朱载记)的隆庆年间,就说是公元1570年吧,距今四百五十年左右。看看殿内供的神像。

中间神龛里坐的是太乙救苦天尊,就是前面横匾上写的青玄上帝,是道教从佛教移植过来的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如果说这位天尊是观音,那这是一座男观音像。他的左手站着善财童子,右手当然就是小龙女。救苦天尊左手神龛中坐的是文殊广法天尊,对应佛教文殊菩萨。右手神龛里坐的是普贤真人,对应佛教普贤菩萨。这三位菩萨在佛教中称作三大士菩萨。在道教里,文殊广法天尊不乘青狮;普贤真人也不骑六牙白象。

古人在老子说经台建祠纪念老子,元、明时期将这里扩建,增加了道教诸神。这里过去应是有道人维持香火的,每年也会举办道教法会。现在这里是文保单位,殿内不许上香,神像都有玻璃罩保护,防止信众上去摩挲。若有姓李的老子后人来谒拜,只能在门外香炉里上香。

老子祠中既有道人,那肯定有生活设施和娱乐设施。看看院中的廊亭,这些都应属于娱乐设施。

前面说苏轼大哥曾携章惇同游楼观,他们游过宗圣宫后肯定会来老子说经台一游。苏大哥游后亦遗诗,如下:

剑舞有神通草圣,海山无事化琴工。
此台一览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

这楼观台除了尹喜旧居和老子讲经台,还有可看处,且让我走去看看则个。

来源:看北京看中国看世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