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花果灰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面形成直径2-6毫米的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清晰呈红褐色,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变为灰白色。高温多雨季节,病斑会快速扩大并融合成不规则形,导致叶片大面积焦枯,后期病斑中央出现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该病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开始发
无花果灰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面形成直径2-6毫米的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清晰呈红褐色,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变为灰白色。高温多雨季节,病斑会快速扩大并融合成不规则形,导致叶片大面积焦枯,后期病斑中央出现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该病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开始发生,高温高湿环境下传播迅速,尤其雨季或排水不良的果园易爆发。
加强果园管理是防治灰斑病的核心。建议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减少氮肥使用以避免枝条徒长;通过适度修剪疏除过密枝叶,增强通风透光性,降低田间湿度。秋后需彻底清理病枝、病叶及落地果实,集中销毁以减少越冬菌源。此外,选择抗病品种并合理控制挂果量,可显著提升树体抗病能力。
发病前15天,可喷洒1:2:300波尔多液或0.5:0.5:200锌铜石灰液进行预防。发病初期推荐使用40%多菌灵胶悬剂1000倍液或50%灭菌丹+65%代森锌混合液喷雾,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连续2-3次。对于已出现水浸状病斑的植株,可配合甲霜恶霉灵+乙蒜素进行灌根处理。注意药剂轮换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雨季及时疏通排水沟,避免积水加剧病害扩散。日常管理中需人工摘除病叶、病果,并在修剪后对工具消毒。对于发病严重的枝条,需从基部10厘米处剪除并焚烧,阻断病原菌二次侵染。
来源:农业百科全书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