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护落榜郊外散心,偶遇桃花姑娘写诗,收获一段跨越生死的爱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30 19:26 1

摘要:这首人人会背的诗,背后竟藏着一段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公元796年清明节,长安城南的桃花开得正热闹。一位科举落榜的年轻书生,在这里写下流传千年的诗句,也揭开了一段让后人唏嘘的传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这首人人会背的诗,背后竟藏着一段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
公元796年清明节,长安城南的桃花开得正热闹。一位科举落榜的年轻书生,在这里写下流传千年的诗句,也揭开了一段让后人唏嘘的传奇。

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河北博陵的才子崔护带着全家的期待,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科举竞争有多激烈?《新唐书》里记载,每年录取的进士不到30人,但报名考试的超过一万人。

崔护从小苦读诗书,尤其擅长写策论,自认为“文章能治国”。可他没想到,长安考场早被权贵家族暗中操控,像他这样没背景的寒门学子,注定要无缘皇榜。

放榜那天,崔护挤在人群里找自己的名字,从头看到尾都没找到。 根据《唐才子传》的记载,考官批评他的文章“说话太直,不懂拐弯抹角”。

有同学劝他:“下次考试改改文风,讨好一下考官吧!”崔护却气得摔了笔:“要是靠拍马屁考中,和戏子有什么区别?”

落榜后的崔护没脸回家,独自住在长安城南的小客栈里。朋友们嘴上说着“明年再考”,结果一个个都收拾行李走了。唐朝文人孟棨在《本事诗》里写道:“崔护一个人住在破客栈,整天愁眉苦脸。

清明节那天,满城都是扫墓的人,客栈外小孩追着风筝跑,小贩吆喝着卖纸钱,这些热闹的声音反而让崔护更难受。他索性扔下书本,漫无目的地往郊外走去。

城外的春天和城里完全不同。小路边的柳树抽了新芽,田埂上开满白色荠菜花,偶尔能看到老农赶着牛耕地,扬起一片黄土。

崔护沿着小溪走,水里映出他消瘦的脸,他苦笑着自言自语:“读了十年书,还不如种地的活得痛快!”弯腰捧水时,突然惊飞几只白鹭,扑棱着翅膀掠过天空。

就在这时,一抹粉色闯进他的眼角——竟然是一棵伸出墙头的桃花树。 崔护愣住了,这抹鲜艳的粉色格外显眼。他快步走过去,看到桃树枝斜斜搭在土墙上,花瓣随风飘落,像下起一场粉色的雨。

崔护跟着桃花走到一户农家院前,轻轻敲响木门。门“吱呀”一声开了,开门的姑娘让他瞬间呆住:她头发上插着桃枝,粗布衣服也遮不住清秀的脸,脸颊像桃花一样粉扑扑的。姑娘看崔护傻站着不说话,“噗嗤”笑出声,反倒把崔护笑得满脸通红。

姑娘名叫绛娘,从小没了母亲,和父亲相依为命。院子里的桃树是她出生时种下的,十八年花开花落,看着她从扎小辫的女娃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崔护借口讨水喝,偷看姑娘站在桃花下的侧影,差点把水碗摔在地上。

绛娘端来粗陶碗,清水映着天空的云彩,荡起细细的波纹。崔护低头喝水时,发现姑娘光脚踩在青石板上,脚踝上系着红绳,衬得皮肤雪白。她靠在桃树旁,手指轻轻摸着花瓣,忽然叹气:“桃花开得再好,也没人来看。”

崔护心头一颤,脱口而出:“姑娘愿意跟我去长安城吗?”话刚出口就后悔了——自己连考试都落榜,拿什么给人承诺?

离开时,绛娘靠在门边目送。崔护走出去百来步还在回头张望,衣襟上不知什么时候沾了几片花瓣。回到客栈,伙计开玩笑说:“崔公子这是要走桃花运啊!”

他却攥着花瓣一夜没睡着——既想着姑娘的笑脸,又不甘心考试失败。看着窗外惨白的月光,他在纸上写道:“理想没实现,感情不敢说,我就像片落叶,不知要飘到哪里去。

第二年清明节,崔护再次踏上那条小路。经过一年苦读,他瘦得衣服都宽了,怀里却揣着新写的诗。每到深夜,就拿出珍藏的桃花瓣,对着蜡烛自言自语:“等我考上进士,一定回来找你。

熟悉的木门出现在眼前时,门环上却挂着一把生锈的铁锁。 崔护呆呆站了很久,突然看见墙头探出的桃枝,花瓣都掉光了。他颤抖着手推门,从门缝里看见院子里的石桌积满灰。

根据《唐诗纪事》记载,崔护在墙上写下那首《题都城南庄》,失魂落魄地离开。回去的路上突然下雨,墙上的墨迹被雨水冲得一道道流下来。

三天后他像中了邪似的又跑回来,却看见门上挂着招魂的白布条。绛娘的老父亲拄着拐棍大骂:“自从你写了那首诗,我女儿天天念上百遍,不吃不喝就这么走了!

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当崔护抱着绛娘的尸体痛哭时,姑娘竟然慢慢睁开了眼睛。元朝学者辛文房研究这件事时说:“虽然像鬼故事,但唐朝人就爱记这种奇闻。”现代医学专家认为,绛娘可能是伤心过度陷入假死,剧烈情绪波动又让她醒了过来。

这场生死恋最终迎来团圆结局。绛娘康复后,她父亲同意了婚事。结婚当天,崔护用桃木做了发簪,绛娘用桃花酿了酒,邻居们都笑称这是“桃花姻缘”。

后来崔护扶着妻子赏花时,发现树上花少了很多。姑娘笑着说:“花落了才能结桃子。”这话似乎藏着玄机——第二年崔护真的考中进士,后来还当上了岭南节度使。

明朝的胡震亨在《唐音癸签》里质疑:“崔护的故事多半是编的,唐朝人就喜欢给才子加戏。”但不可否认,这首诗成了中国人形容“物是人非”的经典。白居易写《长恨歌》时,用“人面桃花”比喻杨贵妃的美貌;欧阳修在《生查子》里写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明显是受崔护这首诗的启发。

清朝评论家金圣叹提出新观点:“这诗表面上写爱情,实际在说读书人求而不得的痛苦。”崔护两次敲门,就像寒门学子多次落榜;绛娘“死而复生”,又何尝不是对封建科举压迫的隐喻?

如今走在西安城南,虽然找不到崔护笔下的农家小院,但“人面桃花”的故事依然活在戏曲、电影里。京剧大师梅兰芳改编的《人面桃花》,增加了绛娘深夜绣嫁衣、崔护挑灯夜读的细节;越剧《题诗订缘》让绛娘开口唱道:“别说书生都薄情,诗里还记着去年春天。”

日本最古老的诗集《万叶集》里也有类似诗句:“春天原野采野菜,难再遇见那个人。”可见这首诗早就超越国界,成为东方文化共同的遗憾符号。2017年,英国汉学家杜博妮把这首诗译成英文《重访桃花源》,让西方读者也开始讨论唐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历史学家陈寅恪说:“唐朝传奇故事多是才子佳人,但崔护的故事特别能体现老百姓对寒门学子的同情。”一场春天的偶遇,既藏着落榜书生的不甘,也照出古代女子被困在深闺的寂寞。

桃花年年盛开,千年后再读这个故事,依然让人心头酸涩。

作者声明:内容根据史料撰写,文章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或者雷同,纯属巧合,请联系作者删除。

参考资料
《本事诗》《唐才子传》《唐诗纪事》《唐音癸签》《全唐诗》《新唐书·选举志》《情史类略》

来源:匹夫谈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