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双喜”闹乌龙:喜字上灵堂,文化“抄作业”何以错位千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0 19:56 1

摘要:近日,一组韩国葬礼现场照片引发舆论哗然——本该是庄严肃穆的灵堂,竟铺着大红“囍”字地毯,与中式婚礼的喜庆场景如出一辙。更令人瞠目的是,韩国部分学者坚称“囍”字系其祖先发明,甚至被标注为“韩国国字”。这一文化符号的错位与争夺,折射的不仅是历史认知的偏差,更是一场

近日,一组韩国葬礼现场照片引发舆论哗然——本该是庄严肃穆的灵堂,竟铺着大红“囍”字地毯,与中式婚礼的喜庆场景如出一辙。更令人瞠目的是,韩国部分学者坚称“囍”字系其祖先发明,甚至被标注为“韩国国字”。这一文化符号的错位与争夺,折射的不仅是历史认知的偏差,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抄作业”闹剧。

“囍”字的中国血统,可追溯至北宋名相王安石。据史料记载,王安石金榜题名之日恰逢洞房花烛夜,双喜临门之下挥毫写下双“喜”合体之字,自此“囍”便成为婚庆吉符,承载着“喜上加喜”的美好祝愿。千年以来,中国人将“囍”字融入婚俗,剪纸贴窗、绣于嫁衣,其文化基因早已深植血脉。反观韩国,不仅将这一喜庆符号用于葬礼,更以白底黑字、棺椁贴饰等形式呈现,与中式用法南辕北辙。有网友犀利调侃:“抄作业连题目都不看,硬把‘婚庆答案’填进‘丧事考卷’!”

韩国此番“文化搬运”的荒诞,远不止于符号误用。追溯历史,朝鲜半岛自汉朝起便深受中华文明浸润,礼制、服饰、文字皆师法中原。然而,部分韩国学者近年屡屡以“东夷后裔”自居,声称汉字、端午、中医等皆属“韩源”,甚至将“囍”字曲解为“韩国国字”。这种“去中国化”的操作,本质是文化不自信的投射——急于剥离中华影响,却又无法自创体系,只得在“拿来”与“篡改”间进退失据。

更值得警惕的是,符号滥用背后的逻辑谬误。韩国将“囍”字用于丧葬,或源于对中国“红白喜事”概念的断章取义。古人以“喜丧”尊高寿而终者,乃是对生命圆满的豁达,绝非以“囍”字冲淡哀思。而韩国将“囍”与“奠”字混用,甚至让鸳鸯——这一象征夫妻恩爱的祥禽——成为“共赴黄泉”的葬礼符号,实属对文化内涵的粗暴切割。正如网友讽刺:“抄得了笔画,抄不走魂灵。喜字贴上灵堂,到底是祭奠逝者,还是羞辱祖宗?”

文化之争,从来不是简单的符号归属。韩国近年频频将中华文化遗产“改头换面”申遗,从端午祭到暖炕技术,从榫卯结构到传统武术,其策略正是通过局部改造与语境置换,制造“独创性”假象。这种“文化截流”的背后,既有民族主义情绪的推波助澜,亦暗含国际话语权争夺的野心。然而,当“囍”字沦为葬礼道具,当鸳鸯被曲解为丧葬图腾,所谓的“文化创新”已沦为一场自欺欺人的行为艺术。

文明的对话,理应建立在尊重与理解之上。中华文化海纳百川,从不拒绝对外传播,但“传播”不等于“被占有”,“借鉴”更不等同“被篡改”。韩国若真想树立文化自信,不妨放下“万物皆韩”的执念,正视历史脉络中的交流与融合。毕竟,真正的文化生命力,不在于抢夺他国之符号,而在于守护自身之根基。否则,即便将“囍”字刻满半岛,也难掩文化认同的虚无与尴尬。

来源:长浅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