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长达几十年的冷战结束,各国的竞争领域已由80年代以前的以政治、军事为主转向以经济技术和国际市场等方面为主,因此,纷纷调整发展战略,重点是加强本国经济建设。
进入90年代,国际政治、军事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随着长达几十年的冷战结束,各国的竞争领域已由80年代以前的以政治、军事为主转向以经济技术和国际市场等方面为主,因此,纷纷调整发展战略,重点是加强本国经济建设。
为适应国际局势的这种新变化,国际情报界也正在调整其情报战略重点,这种调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以往的政治、军事为主转向以经济为主,其中科技情报的比重空前增大,而各主要大国在这方面具有更强的敏感性。
越来越受全球各球重视的科技情报建设
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确定,窃取科技秘密或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竞争对手商业秘密的经济间谍活动目前已成为国家安全面临的最大威胁,据估计,这种活动使美国损失了1000亿美元。
美国各界对此反响强烈。参议院前情报委员会主席博伦称:“外国的情报机构直接窃取民间秘密的情况以往尚不多见,但是,当我们快要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主要是经济而不是军事的时候,这种情况将大大增加。”
美国国会的民主党人主张美国情报部门必须帮助提高美国经济竞争力。
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官员们认为其工作重点应从以前的专防共产党国家的间谍活动转向防止窃取美国经济、工业、技术情报的活动。
美国最大的情报机构中央情报局1992年透露,谍报活动的40%在经济领域,并决定从1993年起把情报活动经费的2/3用于经济情报活动。
日本经济的高度发达与其对经济情报的重视同样是举世闻名的。
日本企业把情报视为生命,将其归结为经济活动的三大基本功能之一。
早在1958年,日就通过国会立法正式组建了以海外为重点的经济情报机构。
近年来,为适应国际情报界战略重点的转移,通产省、外务省等政府机关的一部分也已转变职能,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经济情报搜集网。
日本的情报网分布广泛,它的情报机构遍及各大公司、研究所和大学。
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情报网像日本这样,把大量的活动集中在经济情报方面。
日本经济情报工作的成本低、效果好,搜集的情报中80%~90%都有助于改进日本工业产品和提高竞争能力。
法国情报部门早在70年代即重视经济情报的搜集活动,为此成立了经济间谍局。
其情报人员的15%~20%专门搜集美国情报,其他人则分别从事针对西欧和日本等国的情报搜集与研究工作。
他们还通过留学生等重点搜集美、英、日、德等发达国家的经济、科技情报。
英国虽然是最早设立“信息大臣”职务的国家,但起初并没有明确规定其对经济情报的搜集与管理工作的职责和任务。直到90年代,英国发现自己在经济情报工作方面远远落后于美、日、法,于是政府最近设立了秘密情报局,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搜集经济情报。
美国情报分析专家认为,到90年代后期,英、法经济间谍将遍布世界各地。
前苏联的克格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政治、军事谍报组织。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摆脱严重的经济困难,希望情报部门做一些“有益于发展经济”的工作。
为此,制定了新的情报法,并成立国家安全部,明确规定其任务是同军事间谍和工业间谍做斗争。
现在,俄罗斯以前苏联克格勃为龙头组成新的情报机构,开始搜集经济情报,以改变自己落后的经济水平和产业技术。
国际情报工作重点向经济领域转移,显然提高了科技情报的地位。
这种大的趋势对我们的情报工作既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也是使我们力争迎头赶上开创新局面的不可多得的机遇。
给世界各国敲响信息警钟的“棱镜门事件”始末
棱镜门事件是2013年发生的一起关于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听丑闻。
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
这两份报纸随后的报道指出,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于2007年启动了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控项目,直接进入美国互联网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里挖掘数据、收集情报,监听对象包括任何在美国以外地区使用参与计划公司服务的客户,或是任何与国外人士通信的美国公民,包括微软、谷歌、苹果等在内的9家国际网络巨头皆参与其中。
棱镜门事件给世界各国政府和公民敲响了警钟,使各国捍卫信息主权以及个人对隐私权的重要性意识得到提升。
自棱镜门事件之后,很多企业即启动了信息设备可信保障的工作,也就是所谓的“去IOE”,即将原来无法获取代码的封装软件替换成可验证代码安全的软件,但可信保障工作推进困难。
2014年,某企业内部定了个目标,为摆脱依赖,要求集团内部的信息网络和系统到2019年年底完成安全可信产品替换,即将内部信息网络和系统中使用到的信息设备和软件系统尽最大可能替换为安全可信产品,要求最终达到所有IT产品的80%是安全可信产品。
然而当2019年来临,这家企业却发现企业中很多IT设备和系统已经不可被替换。
举例来说,该企业原来计划对员工办公网络中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进行替换。
原有的操作系统是由微软提供的Windows系列,他们希望替换成基于Linux内核的开源操作系统。
在对所有国内品牌的Linux操作系统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测试后,该企业发现这样的替换根本就无法实施!
原因是虽然办公计算机的操作系统重装非常容易,但是由于该企业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信息化过程中自建了大量的业务系统,多达数百套,而这些自建的系统正是基于Windows平台的。
一旦桌面终端的操作系统更换成Linux,数百套的业务系统将无法与操作系统有效兼容。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贸然进行替换,将会导致严重的业务中断问题。
棱镜门事件显示出从国家层面,目前很多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天然就存在不安全性,面临着严重的被监听风险,而且短期内这种风险不可能被根除,这已经成为高悬在世界各国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日益膨胀的美国国家安全局
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职责是包括:监听或监视国内外电台广播、通信、互联网,尤其是军事和外交的秘密通信;收集并存储了所有美国公民的电话等信息;同时还负责保护美国政府的通信和信息安全。
再加上之前被媒体疯狂报道的“棱镜门”事件,实际上这个“棱镜门”之称就是出自NSA的“棱镜计划”,是一个自2007年小布什时期起NSA就已开始实施的一项绝密电子监听计划。
NAS的名称早已响遍全球。
NSA总部在马里兰州的米德堡(FortMeade),位于华盛顿特区东北方向约30公里处,占地约2平方公里,共有1300个建筑物,总部雇员约3万人。
周边设有可停放18000辆机动车的巨大停车场。
NSA的前身是美国陆军密码处,即人们所说的“黑室”,其历史可以上溯到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当时美国黑室的负责人是密码专家赫伯特·亚德利(Herbert O.Yardley),他也是美国的密码破译之父。
开始时,美国黑室设在华盛顿,后来迁到纽约曼哈顿,起初亚德利手下只有两个工作人员。一战结束后,美国黑室密码破译的主要目标是日本,因为此时日本对中国已开始的军事图谋和渗透损害了美国的利益,日本海军军力的增长对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力量也构成了威胁。
另外,日本的商贸扩张也妨碍了美国主导远东市场。亚德利领导下的美国黑室很快破译了日本的官方密码,从而获得了许多日本官方情报,这对美国处理对日事务十分有利,比如在1921年举行的美、日、英等国的海军会议上美国得到了很有利的条件。
不过,由于多种原因,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此时华盛顿方面已任命威廉·弗里德曼(William Friedman)负责为军方破译密码,此时由亚德利负责的黑室在国务卿史汀生(HenryL.Stimson)的要求下被关闭,这是1929年。
史汀生给出的理由是:绅士之间不应阅读对方的信件。
此后,苦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亚德利只好凭借自己多年的密码破译经验来养家糊口。
1931年,他的第一本回忆录《美国黑室》出版,其中讲述了美国情报组织架构、一战中美国陆军情报局8处和美国黑室在20年代的活动,书中还对密码破译的基本原则做了介绍。
正是通过这本书,约有19个国家得知,它们的密码已被破译。
该书有较大的发行量,并被译成法文、瑞士文、日文和中文。
亚德利书中披露的一些秘密让美国政府既尴尬又愤怒,弗里德曼他们甚至要起诉亚德利。
不过,他们很快发现,亚德利并没有触犯当时的法律。
为避免以后出现类似事件,美国政府在1933年通过了有关保密的法案。
此后亚德利又写了第二本书,这是一本有关日本外交密码的书,但该书被封杀,其原稿直至1979年,即在亚德利去世21年后才被解密。
他的另一本回忆录是有关中国黑室的,该书在1983年在相关内容解密后才得以出版。
由于不被美国政府信任,亚德利后来一度去了加拿大做密码破译工作。
二战期间又应邀去重庆帮助国民政府破译密码并协助组建中国黑室,因此他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了重要贡献。
尽管亚德利失去了美国政府的信任,从1929年后他也没再为美国政府工作过,但1999年美国国家安全局的荣誉厅里仍然给他保留了一个位置。
现在的NSA官方网站也将他作为该机构的首任长官,并展示了他的照片。
实际上,在二战中,美国负责破译轴心国通信密码的部门是电信安全局。
虽然在二战结束后,该局被重组后成立了陆军安全局,受军事情报部管辖。
1949年,美国所有密码破译工作全部集中到了一个国家级机构一武装力量安全局(AFSA)。
但是由于该武装力量安全局的诸多弊端,1952年杜鲁门政府决定将其重组为国家安全局(NSA),其主要职责是为美国各部门的决策者们及时提供各种所需信息。
而它所服务的对象包括国防部、情报机构、商业合作者、军事同盟国等。
另外,它还负责为美国的战争策划者和参与者提供关键的战略情报信息。
因此,在NSA的主导下,美国、日本往往第一时间就能知道中国的决策、军事甚至是重大的工程计划。
参考文献:
更多内容曝光!西北工业大学遭美国NSA网络攻击事件调查报告发布
央视网
美国国安局网络攻击中国上万次,窃取超140GB数据
人民日报客户端
美日同盟网络空间合作新态势
“棱镜门”十周年:美国“监听瘾”越来越重
来源:作家杨文山一点号